一針一線繡出民族團結之花興安盟
蒙古族刺繡產業作為科右中旗的支柱產業,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這里,2萬余名繡娘執針持線,繡出了新時代農村牧區的美好生活,繪出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壯美畫卷。
說起蒙古族刺繡產業,最了解的人莫過于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協會會長白晶瑩。她通過帶領群眾發展蒙古族刺繡產業,改變了農村牧區依賴土地的傳統生產方式,加快了農牧民融入二三產業的速度,在科右中旗大地筑起了綠色低碳的“金山銀山”。近日,記者采訪了白晶瑩,跟著她的講述“穿越”回2016年,從她的視角了解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發展壯大的歷程以及如何幫助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
所有人、一視同仁、各民族都一樣……在與白晶瑩近兩個小時的交談中,這是出現次數最多的關鍵詞。白晶瑩說,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發展至今已有5年時間,始終遵照黨的政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各項工作,從未偏離主題。
積極組織——把蒙古族刺繡“做起來”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為打通脫貧“最后一公里”開出破題藥方。“五個一批”工程的第一項就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即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
2016年10月,白晶瑩開始動員科右中旗地區群眾學習蒙古族刺繡。“首先我是給嘎查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婦聯主任等帶頭人開會,動員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參加蒙古族刺繡培訓班,無論哪個民族,無論什么性別,無論多大年齡,只要有勞動能力就要求他們必須參加。”白晶瑩說,這項工作用時兩個月,效果顯著。
實踐培訓——助蒙古族刺繡“興起來”
白晶瑩清楚地記得,蒙古族刺繡的第一場培訓于2016年12月10日在代欽塔拉蘇木開班,當地群眾來了157人。“第一次培訓非常重要,是幫助大家培養興趣、建立信心的關鍵時刻,我從早上8點一直講到下午3點,還現場做了四五種產品,希望他們都能喜歡蒙古族刺繡。”白晶瑩告訴記者,她趁熱打鐵,緊接著又到巴彥茫哈蘇木、好腰蘇木鎮等地開展培訓,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17年底,授課人數5700余人。
采訪當日,記者來到代欽塔拉蘇木金星嘎查,見到了當時參加第一場培訓的人。嘎查村民郭淑紅回憶道,當聽說白老師要在蘇木舉辦蒙古族刺繡培訓班時,她第一時間報名并且動員了嘎查20多名婦女參加。“我們嘎查幾乎都是漢族人,大家對于蒙古族刺繡感觸不深,剛開始積極性不高,就想著能不能利用農閑時間賺點錢,后來就都慢慢喜歡上這項技藝了,現在大家都繡得可用心了。”郭淑紅說。
授課過程中,白晶瑩有意培養技藝比較成熟的帶頭人,最終選出300名,再讓他們到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接受為期一個月的“特殊”培訓。一個月后,一名帶頭人駐扎到一個嘎查,定期培訓當地群眾。到2018年,科右中旗參與蒙古族刺繡人數已有2.1萬余人。
“沒有思想上的統一就達不到行為規范上的統一”,這是白晶瑩始終秉承的觀點。因此,在培訓中,從理論到文化、從藝術到故事,她兼顧各個層面,教育群眾如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如何杜絕等靠要,如何憑自己站起來,讓各族群眾從內心真正認同蒙古族刺繡產業。白晶瑩總掛在嘴邊的話就是:產業是大家共同的,基地就是大家的娘家,車間就是所有繡工的港灣,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照顧、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激發興趣——使蒙古族刺繡“熱起來”
培訓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圖案設計。2017年夏天,每個周末都會有三四百人來到車間排隊,讓白晶瑩現場給他們畫畫。白晶瑩就會根據大家的要求從早畫到晚,每天都要畫幾百張,有時甚至沒時間喝水。就這樣,一下子激發了群眾的興趣。
大家拿著白晶瑩畫好的圖案回家刺繡,繡品完成后再送到車間。由于大家水平有限,繡品質量參差不齊。但無論是誰繡的,作品如何,白晶瑩全部給予他們報酬。為讓群眾熱情不斷、刺繡產業持續發展,從2016年底到2018年5月,白晶瑩自掏腰包為百姓付工錢,工資不夠就向銀行貸款。“剛開始我也看不出這項產業能發展到什么程度,所以不能向政府要錢。”白晶瑩說的每句話都很樸實。
正是這樣無私的想法,才能讓蒙古族刺繡產業迸發出如今的能量。白晶瑩所面對的群體,除科右中旗各族群眾外,還涵蓋了科右前旗、赤峰、通遼、延吉等盟內外群眾,中華民族一家親,被她真正落到了實處。
人才培養——讓蒙古族刺繡“強起來”
白晶瑩培養人才分為兩部分,一方面培養大學生為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培養繡工為藝術人才。在這個過程中,白晶瑩做到了公平、公正、合理。她將每月15日作為作品驗收日, 當著所有繡工的面進行現場點評,讓大家明白好壞的區別與標準。
在評選繡工等級方面,白晶瑩讓繡工自我定位、自我評級,她將各個級別的繡品擺出來,讓繡工自己挑選能繡的作品,再根據大家各自的選擇分配任務,看繡工是否能完成。這樣的教育理念白晶瑩堅持了三年,現在,繡工們對自己的級別都心服口服,對管理人員給自己分配何種訂單也從沒有意見。
細數在蒙古族刺繡產業發展中受益最大的人,漢族男繡工曹峰絕對算一個。曹峰過去是一名瓦工,妻子在一家工廠打工,日子過得還算可以。不幸的是,后來工廠倒閉了,妻子沒了工作,接著又生了病,曹峰也患上了股骨頭壞死,兒子身體也不好,一家生活非常艱難。一次偶然的機會,白晶瑩了解到他家情況,建議曹峰和他妻子學習蒙古族刺繡。由于之前從沒接觸過,最開始學得比較困難,一個月后才慢慢入門。但曹峰領悟力很強,一年時間便升為一級繡工。現在,曹峰夫妻二人刺繡收入一年近10萬元。
技術人才有了,管理人才如何培養呢?白晶瑩告訴記者,大學生返鄉創業遇到資金困難找她時,她一定會給予幫助。“我的工資卡密碼都是公開的,誰想用就拿去,不夠我就再想辦法。”記者聽到時不免有些震驚,可白晶瑩卻說,他們都像是她的孩子一樣,無論是誰,她都會用心對待。
白晶瑩,這個繡工口中的“白老師”,孩子們口中的“白姨”,一步一步帶領科右中旗各族群眾發展蒙古族刺繡產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過程中,始終刻畫著民族團結的光輝印記。我盟自然資源局督導旗縣環保督察整改和綠色礦山創建工作 9月2日,四級調研員白劍瓊、生態修復科科長王春武到中旗和突泉就自治區環保督察整改及綠色礦山創建工作進行督導,強調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掌握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任務落實情況和綠色礦山推進情況,督促中旗和突泉按照時間節點完成整改,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安排。 盟自然資源局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