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呼和浩特市最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呼和浩特新聞
11月30日,北方新報網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賽罕區人民路街道仕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這座占地2960平方米的三層樓宇內,集日間照料、醫療康復護理、老年興趣活動、為老餐廳等于一體,高質量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同時也為阿爾茨海默癥等失智失能老人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中午12時,負一樓的為老餐廳傳來陣陣飯香,當日的菜譜是西紅柿炒雞蛋、紅燒肉燉豆腐、角瓜炒肉,主食是米飯和黑米饅頭,一份15元管飽,餐廳吸引了大量附近老年居民前來就餐。“我家住三樓,老兩口一日三餐吃不多,還得頻頻下樓買菜、洗菜、做飯,不如在這吃,便宜可口還省事。”71歲的社區居民喬秀英表示,社區為老餐廳幫附近不少老人解決了吃飯問題。
二樓設置了社區老年大學和多功能活動廳,參加舞蹈、合唱、詩朗誦的老人們在此歡聚,不亦樂乎,活動室內設有臺球、乒乓球等設備,吸引了不少大爺以球會友,幫助老人鍛煉智力的沙盤、積木以及康復行走設備也一應俱全。記者注意到,一位85歲的老人正在女兒的陪伴下,在二樓辦公室辦理入住手續。“這位老人來過三四趟,對這里的環境特別滿意,今天專門辦理了入住,母女倆高高興興地挑了一個靠窗的床位。”工作人員張燕說,這里約有30個床位,目前過半床位已經入住或被預定。
三樓則設置了醫養結合休養區和阿爾茨海默癥照護中心,樓道、房間內都安裝了專業的老年人輔助設備,床上也裝有防摔護欄,保證老人安睡。26歲的劉昱欣是一名護士,當日,她耐心地陪著85歲高齡的楊玉蓮老人在樓道里曬太陽、做康復訓練、用餐、休息。老人的牙齒全部脫落,發出牙牙學語般的模糊聲音,外人很難聽懂,劉昱欣卻與老人保持了一種特殊的默契,精準捕捉到老人的每一個需求,低聲細語地與她進行交流。“這層還有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遠期記憶非常強烈,短期記憶比較模糊,經常忘了我們是誰,需要反復告知,加強老人的短期記憶訓練。”劉昱欣表示,自己是護理專業,日常工作時會運用專業知識,對不同情況的老人給予不同類型的照料。
“這個綜合體建起來之前,我對未來的養老是犯愁的,擔心需要搬離舊家,去遠在郊區的養老院定居,生活習慣發生巨變不說,兒女前來看望也不方便。”76歲的社區居民薛麗芬表示,家門口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的建立打消了自己的后顧之憂,近期的居家養老和遠期的全天候照料都有了保障,還可以和老鄰居們相聚在興趣班,晚年生活充實而不孤獨。
據仕奇社區黨總支書記王丹介紹,仕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目前是全市規模最大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彼此交流感情的空間,還提供志愿者和護工陪伴老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在此也可得到專業護理,延伸的居家服務還為失獨、空巢等特殊老人安裝輔助設備,工作人員可以及時監管照顧。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仕奇社區總人口6994人,60歲以上老年人530戶、843人,其中60歲~69歲481人,70~79歲247人,80歲以上115人。其中,半失能老人21人,失能老人10人,空巢老人15人,獨居老人47人,孤寡老人2人。居家與社區養老需求巨大。
目前,綜合體內打造了“五功能一體”養老中心,即居家上門中心、老年機能評估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醫療康復護理中心、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各中心配備專業設施設備,服務團隊由社工、醫務專家、康復治療師、照護師、社區志愿者、老年大學老師等人員組成,旨在從身體、精神、社會三個視角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有尊嚴、有選擇地度過幸福的晚年。文/北方新報網記者 郝儒冰
[責任編輯:賈小燕]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