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深挖“文化+” 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能級呼和浩特新聞
今年,我市將開工建設哈達門高山牧場旅游區項目。
《如見》劇照。
打造集圖書閱讀、文創產品展示、旅游咨詢服務為一體的新型閱讀空間。
蘇魯錠皮業文創園的產品。
以“敕勒川味道”“敕勒川伴手禮”為基礎,培育開發形式多樣的文創產品。
一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涵養和支撐。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物產自然資源。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首府正在立足本地文化資源優勢,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文藝作品創作生產,加大“非遺”保護力度,全力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打造精品文化工程,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能級。
樹立文化品牌 讓文化產業“火”起來
近日,我市傾力打造的舞蹈劇場《如見》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時尚的布景、唯美的舞姿、震撼的肢體語言……90分鐘的演出贏得了滿堂彩。
“這部作品我們運用了全新的創作理念,以呼和浩特這座草原都市的開放包容為底色,探索現當代舞全新的創作境界,塑造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品牌。”作為《如見》的策劃和舞蹈指導,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黨委副書記彭飛對記者說:“這些年我們的文藝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將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完善,讓呼和浩特的文藝作品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精神內涵。”
精品文藝的創排是增強首府文化品質的重要環節,也是彰顯城市精神、提升首府文化能級的重要補充。
“放眼望天地,春風十萬里,南方山青青,北疆水碧綠……”在武川縣耗賴山鄉大豆鋪村,烏蘭牧騎文藝工作者正在為村民們表演音樂快板《十九大開啟新時代》。
近年來,烏蘭牧騎創作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如舞蹈《盅舞》《風之馬》榮獲了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烏蘭牧騎積極開展基層為民演出,深入到人民群眾中間,走進田間地頭、廠礦學校、農村牧區,面對面到人民當中,擔負起講好呼和浩特故事、傳播首府優秀文化資源的責任使命。
多年來,我市不斷加快文化事業發展步伐,加強文藝作品創作生產,通過這樣一部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劇目,創立了一個個代表首府的文化品牌,探索文化產業形態的創新途徑,推動文化強市建設,實現首府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讓群眾精神生活“富”起來
2019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公布“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名單”,我市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如今,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構建成形,我市還將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持續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在石羊橋路玉泉區好人公園里,路邊的紅色“鴻雁書房”指示牌格外顯眼。“每天都有人來,只要有市圖書館的讀者卡就可以刷卡到里面看書。”市民張春峰就住在附近的儷城小區,出了小區東門,三兩分鐘就可以到達“鴻雁書房”。
“鴻雁書房”是呼和浩特市圖書館覆蓋全市的服務全民閱讀的項目,市圖書館館員王宇介紹,從2020年4月份開始,我市陸續有“鴻雁書房”投入使用,每座“鴻雁書房”內的藏書都將近2500冊,包括文學類、社會科學類、黨建類以及其他類,其中文學作品、社科類的圖書就占到了90%以上。同時,在青城驛站、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等處設立“24小時鴻雁書房”,實現自助化服務。通過實施“鴻雁閱讀”計劃,逐步打造集圖書閱讀、文創產品展示、旅游咨詢服務為一體的新型閱讀空間。
實施“強首府”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能級。呼和浩特突出文化的傳播性,把文博場館用起來,提高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真正讓文博場館成為認識和感知首府城市的“會客廳”。
走進呼和浩特博物館數字館,游客可以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走入”畫中,與“畫中人”同游;也可以裸眼觀看3D展覽,感受數字博物館的魅力;還可以足不出戶,游遍名山大川……
“對文物進行三維掃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就可以讓文物的身份信息永久保存下來,可以說,讓實體文物數字化,這種再造就是對文物最有力的保護。”呼和浩特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數字化創新可幫助觀眾理解復雜且精細的概念,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給觀眾提供解鎖博物館的新方式,也為文物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數字化展覽不僅給觀眾帶來視覺的沖擊,也讓“沉睡”的文物真正“活”了起來,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以及時代價值。
弘揚傳統文化 讓非遺項目“活”起來
“皮畫是以皮革為主要原料,天然顏料等為輔料,采用刀刻、皮雕、繪畫、起鼓、染色、鑲嵌6大工藝,經過火烙、塑形、裝裱等65道工序手工制作完成。”每年的旅游旺季,蘇魯錠皮業都會推出“DIY互動體驗”活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游客介紹皮藝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領游客一起手工制作皮畫,讓游客能聽懂、能看懂、能參與到皮畫制作,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我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400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集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城市文化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我市開展了廣泛深入的非遺普查調研、項目挖掘評審、非遺基地(所)建設、非遺實物收集整理、四級名錄體系建設、智庫建設等基礎性工作,為首府非遺工作夯實基礎、提升質量數量,扶持生產性項目保護,讓非遺與百姓生活相融、與現代生活相融,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形成了自身的特點、亮點。
“皮畫上色的時候,應注意顏色的層次感,這樣才能讓樹葉更加逼真。”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皮畫(土默特皮畫)代表性傳承人云成義正在給社區居民指導皮畫制作技巧。
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師秦兆祥認為,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導下,“非遺+旅游”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非遺和旅游的融合,將非遺文化開發成旅游商品、體驗項目、非遺景觀等,通過旅游開發帶動其進入市場,展現價值。“非遺+旅游”不僅創新了旅游業態,豐富了旅游供給,也激活了非遺文化資源,使非遺文化通過旅游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
今年春節期間,莫尼山非遺小鎮的非遺大舞臺、陶瓷文化館、非遺博物館、非遺藝術中心、非遺紅色記憶大院推出非遺文創展示和非遺活態傳習等活動,讓這里成為“網紅打卡地”。我市在文化傳承方面越來越注重統籌、保護、利用,一系列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活化”。同時探索“文物+旅游”“非遺+旅游”新模式,讓文旅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刻。今年我市將充分發揮好全市92個非遺傳習基地(所)作用,力爭打造國家級非遺特色旅游線路,打造非遺特色小鎮。通過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場館等活動,發揮非遺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創建“敕勒川味道”非遺美食體驗館,開設非遺旗艦店等,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
推進文旅融合 讓城市名片“靚”起來
早春二月,青城迎來了粵蒙“百萬人互游”首發團的150位南方游客。“我們從廣州過來,這幾天見到了大漠孤煙,跨過了陰山山脈,看到了冰凍的黃河和草原雪場,感受很特別、很新鮮。”游客洪曼麗說。“呼和浩特的民族服飾很美,美食也很有特色,我喜歡這里。”23歲的澳門游客陳俊杰說。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對于更好發揮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優勢、促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蓬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首府將全力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實施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等項目。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啟動“一帶一路”世界雕塑公園和天驕、萬和、敕勒川、清水河等體育公園建設,培育呼和浩特馬拉松賽、呼和浩特馬術賽、馬鬃山冰雪季等特色體育品牌。打造“北部敕勒川”“南部黃河灣”兩大特色旅游帶,開工建設哈達門高山牧場旅游區項目,加快淖爾梁高山草原旅游、圣水梁九龍灣等項目建設,啟動建設“敕勒川文旅小鎮”8個,推進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爭創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加大“敕勒川文化”品牌塑造和推廣力度,大力開發工業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自駕旅游、“云上旅游”等項目,把文旅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讓呼和浩特不僅成為全區旅游的集散地,更成為人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前不久,舞劇《昭君》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開啟了2023年度首次演出。劇場大廳,帶有舞劇《昭君》IP的帆布袋與紀念場刊限量銷售,慕名而來的觀眾迎著料峭春寒在銷售臺前排起了長隊,將對舞劇《昭君》的熱情與追捧傾注在周邊文創產品上。
舞劇《昭君》文創產品的出圈,是一次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實踐。在通過完善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用中華文化的典雅與精致滿足粉絲需求的同時,促進了文化市場發展,面向全國展現了呼和浩特的城市歷史文化魅力。
近年來,我市文化創意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考古盲盒、文創雪糕、SD蒙古娃……文化創意項目頻頻出圈,其備受關注的現象背后,既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豐富成果,也反映出地方品牌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在不斷增強。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旅廣電局黨組書記蘭毅說:“我們希望能有效激活文創市場,以文創賦能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文旅企業發展,引導全市文旅企業從‘青城文脈’中尋找創意靈感、從‘黃河灣、敕勒川’找到產業產品標識符號,把‘城市精神樹起來’,把‘亮麗敕勒川,精彩黃河灣’文脈體現在文創產品上。”
未來,首府將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引導和鼓勵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生產要素向融合發展示范區合理集聚,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間要素互補、互為市場,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費新空間。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