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農民干 幫著農民賺呼和浩特新聞
元旦過后,走進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上禿亥鄉三道河村村民劉大爺家,“咩咩咩”的羊叫聲此起彼伏,一只只體態健壯的羊簇擁在食槽前進食,劉大爺忙著添加草料……
在三道河村,像劉大爺一樣的養殖戶還有很多。他們飼養的羊以本地綿羊與小尾寒羊的雜交品種為主,兼以杜泊羊、薩福克羊、絨山羊等,養殖產業發展方式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養殖標準化水平和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如今,羊產業已成為當地實打實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富民產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三道河村黨支部按照“支部帶頭、大戶示范、散戶參與、分類動員”的工作思路,幫助村民從品種、技術、銷售等方面進行提升。同時,定期開展教育培訓,選派養殖專家定期到村里現場講解動物防疫、養殖技術等問題,把村“兩委”班子培養成為善經營、懂治理的行家里手,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品種改良、鏈條延伸、品牌打造……一系列“組合拳”,讓三道河村羊產業做足“身價”文章,產業發展質效齊升。
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既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也促進了羊產業的長效發展。
武川縣發揮優勢找準特色,謀劃建設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區,構建“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農戶”的聯農帶戶羊產業發展模式。
地處大青山腹地的哈拉合少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養殖絨山羊和混血寒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公忽洞村建設現代羊共享牧場項目,鄉政府出錢為養殖戶每人購置一只高繁母羊,有能力的農戶自己養,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戶由企業代管代養,每只羊年收益292元。“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提供科學技術服務、加強飼草訂單種植、促進當地就業務工、企業代管代養服務”六種穩定的利益鏈接模式,實現了村集體、企業與養殖戶三方共贏。
“立足特色農產品優勢,加快發展種養殖業,這是武川縣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思路。”武川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徐步蘭表示,將推深做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讓特色農業強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草原全媒·網記者 宋爽)
[責任編輯:孫麗榮]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