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1免费观看网站,在线播放黄,老妇女人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在线91,日本a黄色片

呼和浩特加壓奮進跑出高質量發展新速度呼和浩特新聞

俯瞰城市南部。王劭凱 攝

交通網。王劭凱 攝

敕勒川草原。王劭凱 攝

創維智能制造工作人員組裝電視。 王劭凱 攝

鑫環10萬噸顆粒硅項目工作人員調試設備。王劭凱 攝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閆鑫 攝

內蒙古云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閆鑫 攝

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服務器生產項目。閆鑫 攝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閆鑫 攝

志愿者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贈送“健康禮包” 。王劭凱 攝

保障性租賃住房。閆鑫 攝

新城區勝利街小學音樂老師帶孩子們上音樂課。王劭凱 攝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勇進者勝。

回眸2023年,呼和浩特,用奮斗創造奇跡,讓夢想照進現實。

過去一年,呼和浩特緊盯“做大體量”不放松,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達到十年來最好水平。

過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培育 “六大產業集群”,有力扭轉了首府二產不強的被動局面。

過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打造 “五個區域中心”,首府都市圈輻射能力進一步放大。

過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建設 “五宜城市”,首府人口虹吸能力進一步增強。

過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補短板、強基礎,首府區域中心城市作用進一步突顯。

過去一年,呼和浩特全力鞏固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美麗青城 “綠色底色”進一步夯實。

……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內蒙古考察,給呼和浩特帶來極大的政治關懷和寶貴的發展機遇。全市上下緊緊圍繞辦好兩件大事,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按照自治區黨委對首府 “走在前、作表率”要求,錨定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不動搖,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

2023年,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如何拼經濟、促發展?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開局即沖刺。2023年元旦假期一結束,呼和浩特市委即召開專題會議,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搶抓擴大內需戰略機遇等,聽取各旗縣區、和林格爾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2023年發展思路和工作舉措的匯報,安排部署“雙千工程”有關工作,拉開了優環境、促發展、惠民生的序幕。

2023年1月16日,自治區兩會剛剛閉幕,呼和浩特市召開干部大會,傳達學習自治區兩會精神和孫紹騁書記在參加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呼和浩特市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精神,安排部署貫徹落實工作。

2023年1月28日,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召開深入實施強首府工程重點工作推進會,要求錨定目標抓落實,統籌推進經濟發展、節約集約、教育醫療、基層治理等各項工作,全面提升經濟能級、文化能級、治理能級、生態能級、人口能級,努力讓首府的產業基礎更牢、經濟塊頭更大、城市地位更高、未來愿景更美。

2023年2月8日,全市招商引資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召開,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加壓奮進、真抓實干,為推動首府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更加扎實的支撐。

2023年2—5月,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包鋼,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市長賀海東分別率隊赴北京、上海、蘇州、杭州、合肥、濟寧、濟南等地,圍繞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云計算、文旅等主導產業招商,達成一批重要合作意向。

為積極推進實施“雙千工程”,完成全年實施重點項目1100個以上,力爭完成年度投資1200億元以上的目標任務,2023年6—10月,在跨度近4個月的時間內,全市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先后走進9個旗縣區和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項目觀摩。每觀摩一次,就會討論一次、分析一次、總結一次。通過觀摩,進一步激發了全市上下比學趕超的干事熱情和創業激情,切實強化了各地的機遇意識、效率意識、市場意識、首位意識。

從年頭到年尾,“雙千工程”從未停歇。一批批合作意向的達成,奠定了呼和浩特高質量發展的基石。首府全年實施重點項目1125個、完成投資1355億元,新引進億元以上招商項目430個、實際到位資金650億元,華為云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阿特斯、賽盛硅業3個投資超過700億元的產業項目,全部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獲評“中國投資熱點城市”稱號,成為全國營商環境進步最明顯省會城市。

圍繞經濟發展,首府奮勇爭先,加強月度調度、開展月度“曬單”、實行月度考核,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年來的苦干實干,換來經濟回升向好。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802億元、同比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6%,居全區第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5%,居全區第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5%,居全區第1;經濟總量在全國百強城市中排名大幅提升,在省會城市中排名上升1位。

經濟向好,發展向上。呼和浩特市多項工作實現“走在前、作表率”。新建高標準農田12萬畝,新增奶牛6萬頭,新增設施農業8800畝,糧食產量實現“二十連豐”,和林縣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舉辦首屆世界奶業大會,榮獲“世界乳業科技之都”“中國奶業育種之都”稱號,獲批國家奶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功舉辦中國綠色算力大會,發布和林格爾綠色算力指數,入圍“中國算力二十強市”榜單、居第15位。成功獲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順利通過 “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榮獲 “202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獲評自治區考核 A 級,營業總收入和資產總額分別達到62.4億元、2166.8億元,實現盈利超過9億元、創10年來最好水平。承載首府未來產業、高科技產業的航天經濟開發區、科技城經濟開發區獲批,全市工業園區實現產值2330億元、同比增長11%。街道承擔的職責由222項縮減至101項,社區承擔的工作事項由140項減少至79項,獲評 “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率先推動呼包“同城化”發展,簽訂14個方面、60個事項合作協議;3家主流媒體整合改革成為全區改革示范;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伊利集團武裝部成為北部戰區首家非公有制企業人民武裝部。

多元業態激發消費新活力。敕勒川萬畝草原、大黑河千畝花海、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新選擇”; 中山路轉角巷、寬巷子、塞上老街等特色街區全新亮相,為市民呈現出特色消費新體驗;借助“十四冬”賽事東風,馬鬃山滑雪場、東河冰雪場,成為區內外游客冰雪旅游、運動的新場所。首府獲評全國首個“蒙餐地標美食城市”,成功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入選全國“年度消費熱力城市”。

青城“綠色底色”擦出新亮度。完成5.96萬戶燃煤散燒綜合治理,淘汰燃煤供熱鍋爐28臺,空氣質量優良率高于自治區年度考核目標。完成公主府污水處理廠技改,建成金橋工業污水處理廠、新機場污水處理廠等項目,黃河干流、主要支流劣Ⅴ類水體全部消除,成功入選國家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

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2023年,呼和浩特全力培育“六大產業集群”,產值實現243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90%,為呼和浩特市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1戶,總數達到322戶,首府工業實現了量的穩定跨越和質的有效提升。

伴隨著生產設備的轟鳴聲,一粒粒綠豆大小的顆粒硅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在位于賽罕區中環產業園內的內蒙古鑫環硅能科技有限公司10萬噸顆粒硅生產線是新近投產的項目,該項目進一步豐富了內蒙古乃至國內硅料生產的技術路線。

“相較于棒狀硅,顆粒硅體積小、流動性強,利用率更高,還能避免摻入雜質。同時,生產顆粒硅的電耗更低,可實現光伏發電全生命周期至少80%的碳減排。”鑫環10萬噸顆粒硅項目政務關系負責人張元濤介紹:“10萬噸顆粒硅項目分5條生產線,目前,首條生產線已經于去年9月正式投產運營,去年10月第二條生產線也已經投產運營。目前,我們正在全力推進第三條生產線的投產,預計到今年一季度,10萬噸產能將全面實現達產。相較于傳統的棒狀硅的生產工具,我們的生產工業流程更短,成本更低,控碳減排的參數更小,對整個行業的產品控碳減排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去年以來,不光鑫環10萬噸顆粒硅項目建成投產,遠景智能制造產業園、華耀光電12GW單晶硅片等項目也相繼建成投產,鑫華1萬噸電子級多晶硅、中鋰三期、圣釩四期等項目主體完工,阿特斯光伏產業園一期、雙杰電氣電力裝備制造、贛鋒鋰電、國佳納米負極材料一期、福明智能制造一期等項目開工建設,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龍頭帶動效應明顯。

屋外銀裝素裹,室內熱火朝天。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的車間里,一包包牛奶在生產線上高速“奔跑”,十幾條生產線匯聚成一道壯觀的“牛奶瀑布”。“目前,基地的生產線開足馬力24小時運行,日產液態奶產品約6500噸,將全力滿足春節市場對奶制品需求的增加。”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的生產經理陳志偉介紹說。

隨著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奶酪生產車間、奶粉二期建成投產,蒙牛乳業產業園特康瑞高端乳制品、奶特智能化升級技改項目建成投產,以及草都和林格爾縣國家級草牧業園區的開園運營,首府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邁上全新臺階。呼和浩特的乳產業從生產、研發到科技創新已跨入了發展快車道。去年,乳業全產業鏈營業收入超過2560億元、同比增長14%以上,“中國乳都”的名片越擦越亮。

走進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智算中心的制冷站,寬大的廠房里冷卻系統高速運轉,機器發出的嗡鳴聲交織混響,為智算中心的IT設備正常運轉提供冷源降溫。“中心通過采用液冷等先進節能降碳技術,全面降低智算中心能耗,實現綠色發展。智算中心的發展由傳統的硬件軟件向‘智件’升級,讓用戶無需關注底層算力芯片和技術細節,以低代碼甚至無代碼的開發模式,實現帶著數據來,拿著成果走。”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智算中心項目經理鄭智軍說。

2023年,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集群集聚效應全面釋放,華為北方最大的算力樞紐項目華為云和林格爾數據中心成功落戶,超聚變服務器北方生產基地建成投產,中行、農行等數據中心項目主體完工,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并行科技算力基地等項目全面開工,服務器裝機達到150萬臺。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高精尖”項目加快實施,出臺生物醫藥產業扶持政策10條,大唐藥業健康科技產業園區、長壽藥業等項目建成投產,溢多利生物酶制劑等項目主體完工,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苗、輔酶Q10、高效金霉素生產基地。

清潔能源產業集群走出示范引領新路子,金山電廠二期、天能重工、大唐清水河萬家寨等項目建成投產,托清經濟開發區綠色供電、中電儲能獨立共享儲能電站、華電高端裝備制造基地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在全區率先推進能源資源總部基地和綠電消納利用示范區建設,率先實現“綠證”交易零的突破;牽頭成立“1+2+N”新能源產業鏈生態聯盟,抱團發展、互惠共贏。

現代化工產業集群實現多鏈融合發展,久泰乙二醇、旭陽焦化等項目達產達效,三聯化工搬遷項目主體完工,久泰30萬噸延鏈補鏈一體化、中石油呼石化聚甲醛升級改造等項目進展順利。

創新力就是競爭力。2023年,呼和浩特立足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全社會投入研發經費63.8億元、同比增長21%;全國唯一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實體化運營,自治區草種業、動物疫苗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獲批;與120家高校院所開展合作,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5家,引進院士15人、高層次團隊125個;攻克關鍵技術44項,轉化科技成果218項;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3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49家,同比分別增長15%、57%,創新能力指數上升至全國第30位。

民生福祉更有質感

高質量發展最終承載的目標,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更有品質的生活。呼和浩特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

“三甲醫院的專家到家門口的醫院坐診,現在看病真是越來越方便了。”提起緊密醫聯體服務帶來的變化,在新城區醫院進行康復治療的姚阿姨贊不絕口。去年以來,呼和浩特圍繞“宜養”城市建設,實施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組建城市醫療集團3個,建成縣域醫共體5個,有效解決了基層群眾看病難的需求。不僅如此,為了提升基層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呼和浩特積極引進區內外優質醫療資源,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獲批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成運營5個國家級醫學中心分中心,新建互聯網醫院6家,市第一醫院成功創建三甲綜合醫院,市口腔醫院掛牌內蒙古口腔醫院,通用技術集團與賽罕區合作建設的內蒙古心腦血管醫院開診運營,啟動呼包鄂烏院前急救一體化建設,“三醫”聯動協同改革取得豐碩成果,集中帶量采購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0%以上……一項項惠民舉措的落實,是呼和浩特千方百計提高醫療健康水平的縮影,更是首府衛生健康事業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與“病有所醫”一樣,“老有所養”也是群眾幸福生活的重要標志。2023年,呼和浩特成功入選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城市。全力推進市、區(旗縣)、街道(鄉鎮)、社區四級基本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建成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340個,運營社區為老餐廳81個,服務輻射周邊老人30萬人,通過打造一批層次清晰、機構銜接、功能互補、區域聯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街道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一刻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圈”已經形成。

教育承載著國家的未來、人民的期盼。2023年,呼和浩特圍繞“宜學”城市建設,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全力推動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加速“奔跑”,為促進全市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持續“加碼”。出臺支持教育發展10條硬措施;建成投用中小學、幼兒園14所,新增學位7680個;打造“縣管校聘”改革區域4個,招聘優秀教師2014人,增加中高級職稱崗位3747個;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與北大、北師大、中央民大等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建成“名校+”教育集團86個;全市中小學同頻互動教室覆蓋率達到100%;建成市級民族團結示范校5所、自治區基地校1所。

一份理想的工作,是讓每個大學生留在青城、堅定扎根在青城的動力源泉。“畢業時對未來很迷茫,在知道大學生校園專場招聘召開的消息后立刻報了名。公司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都比較符合預期,我沒猶豫就辦了入職手續。”剛剛就職清水河賽科星牧業有限公司的陳億告訴筆者:“前幾天清水河縣下大雪,氣溫驟降,公司給員工們準備了棉衣、手套、帽子、暖寶寶等保暖物品,很暖心。工作找到了,心就踏實了。我會扎實地學好各項技能,加油干。”

為了讓更多的優秀人才融入城市發展,呼和浩特圍繞“宜業”城市建設,出臺“引人留人18條措施”,實施國家公共就業服務示范項目,啟動運營云谷數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就業示范基地,舉辦各類招聘活動230場。2023年,首府成功獲批自治區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三年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兩年就完成8.4萬人,新增城鎮就業6.1萬人、占全區31.8%,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7.6萬人。

夜幕降臨,走進小草公園,一路皆是璀璨耀眼的精美花燈,燈與景交相輝映、流光溢彩,每一個燈組都展示了獨特的魅力。不少市民駐足觀賞花燈,用鏡頭記錄下美好夜景,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現在的首府很適宜居住,城市建設越來越好,市民文明素質越來越高,公共設施設備越來越完善。”市民鄧先生說。

2023年,呼和浩特圍繞“宜居”城市建設,新建公園游園305個、城市綠道和健身步道235公里,總數分別達到912個、638公里。完成老舊小區改造309個,實施棚戶區改造7個,改造老舊燃氣管網139公里。新建續建市政道路53條,打通城區“斷頭路”32條,改造背街小巷140條,完成城區供熱管網互聯互通工程77.6公里,新增停車場285處、停車位6.9萬個,榮膺國家綠色出行創建考核評價達標城市……放眼如今的呼和浩特,四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周杰倫演唱會暖心服務讓呼和浩特好評如潮,165萬人參與的元旦跨年夜活動釋放了老百姓的激情,哈素海冬捕節讓人們感受到“踏雪尋魚”的快樂……圍繞“宜游”城市建設,呼和浩特不斷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2023年,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區獲評國家“5G+智慧旅游”試點,蒙牛工業旅游景區被評為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新城區入選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大青山紅色旅游景區、武川草原之門成功創建4A級景區,推出沉浸式街景舞劇《昭君和親》、打造促進民族融合交流特色旅游路線4條。全年接待國內游客5058.1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1.6%、390.6%,獲評全國旅游集團優選投資十強城市、中國康養旅游城市。

醫療、養老、教育、就業、住房、環境……這些群眾的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正一件件變成首府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新起點上,呼和浩特將盯住目標、拿出沖勁,雷厲風行、實打實干,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首府新篇章不懈努力,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梁婧姝 若谷 吳香凝)

[責任編輯:孫麗榮]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