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鄂溫克族政協委員邂逅挪威駐華大使——一場關于馴鹿文化的交流與共鳴呼倫貝爾
“這是我們鄂溫克族的文創產品‘太陽花’,用動物皮毛等制作而成。皮質的圓心象征太陽,四周的毛針象征陽光。每一位到呼倫貝爾的游客都要買上一個,寓意將溫暖吉祥帶回家。”
杜明燕(左)與白思娜在人民大會堂前愉快交流。
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閉幕。走出人民大會堂,身著駝色鄂溫克族傳統服飾的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政協副主席杜明燕,在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介紹身上的傳統飾品時,意外地將應邀參會的挪威駐華大使白思娜吸引了過來。
“您來自哪里?”白思娜一邊湊近觀賞“太陽花”,一邊用中文問。
“內蒙古呼倫貝爾,中國最后的狩獵民族鄂溫克族。”杜明燕熱情地回答。
“我去年去過,也見到了你們的民族。”得知白思娜大使曾經到訪,杜明燕開心不已,“見到馴鹿了嗎?挪威也有馴鹿,是北極圈共同的動物。”隨即,兩人圍繞“馴鹿”這個鄂溫克族和挪威共有的代表性動物,愉快地交流起來,恰似遇到了知音。
說到馴鹿,杜明燕告訴白思娜,中國也是世界馴鹿養殖者協會的會員國,并且曾經從北歐進口馴鹿,進行物種改良。
白思娜好奇地發問:“你們的民族有多大?”杜明燕介紹:“鄂溫克族有3萬多人,居住在大草原、大森林里,森林是養馴鹿的,草原上是放牧的。”
馴鹿、森林、草原……隨著交談中相似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多,兩人心中的共鳴也越來越強烈。鄂溫克族作為使鹿部落,很多風格跟北歐風格非常像,這場來自北極圈不同文明的美麗邂逅,讓杜明燕不勝感慨:“這就是文化的共融性。”
“民族地區蘊含著豐富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資源,這些多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呈現,我們也一直努力探索開發轉化,特別是從傳統到現代轉型的新模式。”杜明燕告訴記者,如今在呼倫貝爾,傳承人將非遺與旅游緊密結合,建立了“太陽花”非遺文化體驗館,并與多家旅行社和研學機構達成合作,開啟了“非遺+旅游”“非遺+研學”模式。
地球是一家,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杜明燕通過記者向大家邀約:“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游客,在呼倫貝爾都可以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沉浸式體驗鄂溫克族的傳統文化魅力。”(記者:周韻曦)
[責任編輯:段麗萍]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