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備耕”掀熱潮呼倫貝爾
近日,在呼倫貝爾農墾大興安嶺扎蘭河農牧場分公司,一場別開生面的備春耕熱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職工群眾和種地大戶借助互聯網平臺,正在緊鑼密鼓地忙碌著備春耕工作,為新一年農業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第九連(隊)職工張軍正在清理前些日子通過快手平臺購進的兩臺大馬力機車。他說到,年前在快手平臺上關注了很多銷售二手農機的主播,感覺價格和車況都符合自己的要求,年后他就和朋友去了實地查看,趁著節日促銷活動買了兩臺,都是當地合作社剛使用一兩年的二手車,作業時間短、車況良好,且價格均低于本地市場行情。
第五連(隊)黨支部書記王雪峰說: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的普及,職工群眾的知識水平都有所提高,分公司也把科技培訓、政策宣講等一系列知識送到家門口。黨支部還利用美篇、公眾號、微信等互聯網平臺,開展科技服務,解答廣大職工群眾的疑難雜癥。“科技備耕”“網上充電”漸成時尚,“互聯網+”備耕已然成為連隊職工群眾備耕的“家庭教師”。
蘇憲軍是第六連(隊)中草藥種植的領路人,他年輕腦子活、敢想敢干,接觸網絡和自媒體平臺后開始調整種植結構,他試種過蕓豆、白瓜子、蘇子、赤芍,2024年還種植了4畝白鮮皮。參加了分公司舉辦的測土配方施肥培訓班后,他立即購進了10袋鉬肥。他介紹,合理的土壤結構才能產出高效益的作物,經測量,他種植的地塊大面積缺少鉬元素,通過網上查找得知鉬是作物生長不可缺少的肥料,決定先購進10袋試試效果,好的話明年向職工群眾推廣。
在各生產連隊,有近三分之二的職工群眾在增強科學種田意識和技能的同時,利用互聯網各大自媒體平臺查詢各類農牧業信息,足不出戶就了解到種植新技術和糧食行情、市場需求量,便于他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因需選種、科技管理等信息,一些技術難題互聯網都能“指點迷津”,“網上備耕”使職工群眾的致富信心倍增。 (于穎)
[責任編輯:劉曉君]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