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王艷海:粉筆無言寫廿載春秋赤峰
三尺講臺,鋪就多少坦途,一支教鞭,成就多少棟梁。在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的工作之路上,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天地,備嘗辛勞卻甘之如飴;在課堂上用自己的熱情和抑揚頓挫的語言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在課堂下用春風化雨般的人格魅力贏得了眾多學子和家長的尊敬和喜愛;用自己的努力和執著讓事業在奉獻中閃光,用愛心、創新和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收獲了累累碩果。他是林西縣第一中學教師王艷海,一個在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崗位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
有人說“青春是無價寶,教師要對他們千百倍的珍視,千百倍的關心。”王艷海牢記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二十年的教育路上,王艷海真誠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僅解決學生的學業之惑,還不遺余力地解決他們的思想、生活和人生之惑。
十年前,王艷海就在休息日和寒暑假自掏腰包,租一處僻靜的場所為輔導室,免費給學生輔導功課。學生其他學科有疑惑,他就請其他老師來幫忙輔導。2011年正月初四,他因腿部受傷行動不便,但他沒有聽從醫生和家人的勸阻,在還未痊愈的情況下,騎自行車去輔導室看學生、給學生輔導功課,因此導致腿部血運不暢,下肢腫脹幾近骨膜感染。他自己不能去,就讓身為同行的妻子或者其他任課教師去看管學生。他對學生的耐心與愛心得到了學校的關注,學校免費為學生開放了微機室、閱覽室和自習室,甚至有時,學校的小會議室、自己的辦公室和朋友的辦公室也變成了學生學習的“陣地”,“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王艷海不遺余力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大部分學生養成了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習慣。
他所帶的學生吳某,家境貧困,性格內向,平時學習很下功夫,但每到考試前夕,總是懷疑自己,缺乏自信。王艷海在他高考前夕,將他接到自己母親家里,陪他一起去鍛煉,在晨練的路上開導他;陪他一起去踏青,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讓他放松心情;陪他一起洗衣服,讓他逐漸緩解焦慮情緒,逐漸從不自信的陰影中走出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吳某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他還協同縣教育局、縣團委,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找到林西縣大井子礦業、林西縣恒泰熱力等企業,加上一些愛心個人籌措資金近十萬元,共資助全校高三70余名貧困畢業生。
王艷海一直認為: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實踐是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創新是教育的希望。自參加工作到現在,他始終堅守著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的一線主陣地,二十年里從未懈怠,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上下足了功夫。
他力求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以“總-分-總-分”模式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注重把語文學習任務量化分配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實施者,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他要求每個班級民主選出五人,分別負責課外成語積累、課內字詞整理、讀書、作文素材積累和學生習作欣賞,讓學生做到有計劃和實施方案。為創建文明班級,給每位同學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制定值日班長日輪換制、周輪換制管理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一個管理者。通過角色變換,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幫助者和被幫助者,在不同的角色體驗中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他還常常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演講比賽、辯論賽、原創詩歌朗誦會、學科知識競賽等,這些活動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也為他們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努力下,學生不負眾望,捷報頻傳:2010年,赤峰市語文高考狀元出自他班;2013年,所帶學生裸分考入自治區前57名兩人;2016年,他所帶的兩個班有21人考入自治區前1500名,600分以上38人,語文最高分127分,120分以上15人,110分以上50余人,學生分別被清華、復旦、浙大等名牌大學錄取。作為赤峰市語文學科帶頭人、赤峰市骨干教師、赤峰市名教師的他也先后兩次被林西縣教育局聘為“新教師上崗培訓主講人”,被赤峰市組織部評為“人才培帶人”,被自治區教育廳評為“自治區優秀教師”,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17年被評為第二屆“赤峰楷模”。
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王艷海依然不知疲倦地忙碌在學生與課堂之間,以語言播種、以汗水澆灌、以心血滋潤,身體力行地詮釋著“人民教師”這一光榮稱號。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