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七個一批”穩住 農牧民工就業創業基本盤赤峰
□記者 宋玉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勤勞動和奉獻,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農民工。作為農牧業人口大市,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積極推動農牧民工轉移就業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十三五”期間,全市農牧民轉移就業保持在年均69萬人以上,農牧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7.8萬人次,為促進農牧民增收、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市積極推出“七個一批”舉措,穩住農牧民工就業創業基本盤,描繪出一幅農牧民工出鄉入鄉、就業創業、改善生活的生動畫卷。
市外返崗復工輸出一批。2020年,為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成立了赤峰市農牧民工服務專項工作組,建立了農牧民工返崗復工部門協作聯動工作機制。針對部分農牧民工返崗存在的困難,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信息對接、運輸對接、健康檢測對接,暢通“點對點、一站式”復工服務通道,推動農牧民工有組織、成規模、分批次盡快有序返崗復工。全市共組織農牧民工“點對點”返崗復工專車147輛次,集中運送農牧民工2937人。
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一批。我市建立健全重點建設項目和產業承接轉移促進就業聯動機制,對重大項目的用工崗位和培訓需求進行跟蹤調查,及時做好人力資源保障服務。注重產業與就業深度融合,依托重點產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載體,全力拓寬就近就業渠道,鼓勵和引導農牧民工就近就地就業。扶持打造就業扶貧車間,吸納重點群體就業。以巴林左旗為例,圍繞笤帚苗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就業扶貧車間帶動功能,全旗59家就業扶貧車間共安置1314人就業。
勞務品牌帶動就業一批。我市緊緊圍繞勞務品牌建設,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核心,通過政府推動、政策驅動、服務促動、培訓帶動等措施,不斷加大勞務品牌打造力度,形成了“望京保安”“敖漢架線工”“喀喇沁建筑工”等一系列勞務品牌,通過品牌效應,帶動農村牧區勞動力有組織輸出?!鞍綕h架線工”從業人員4.3萬人,經紀人170多人,年收入15億元以上,施工隊伍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并遠赴土耳其、蘇丹、蒙古等國家施工,工人月工資平均6000元以上。
勞務協作輸出一批。我市將勞務協作作為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手段,全面貫徹落實京蒙扶貧協作三年框架協議,深入開展京蒙勞務協作,搭建合作平臺。全年組織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赴京就業630人,就近就地就業10128人,舉辦京蒙協作培訓班61期,培訓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793人,舉辦京蒙協作線上線下招聘會14場,提供就業崗位23607個。
創業帶動就業一批。我市加強農牧民工返鄉創業園建設,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創業服務。依托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建設了巴林左旗笤帚苗產業園區、翁牛特旗烏丹商貿物流園區等一批系統化、規范化的返鄉創業園。巴林左旗和林西縣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返鄉創業試點旗縣,全市9個旗縣被確定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一批。我市全面落實《赤峰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2019-2021)》,開展農牧民工線上線下職業技能培訓,對參加培訓并取得合格證的農村牧區勞動力給予每人每天100元生活補貼。結合新形勢和新要求,加大對農村牧區勞動者電商培訓力度,全市9個電商示范縣對區域內的行政工作人員、涉農企業、城鎮待業青年、退役軍人、貧困家庭農牧民等不同群體開展普及性電商培訓。全年農村牧區勞動力技能培訓18046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225%。
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一批。我市積極組織農牧民工參與農村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建設,對無法外出、無一技之長,在本地難就業的農牧民工,用好用足生態護林、保潔保綠等公益性崗位,為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就業援助,優先安置“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且能勝任崗位要求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全市使用就業資金開發農村牧區公益性崗位4525個,安置4525人就業。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