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上的勵志故事赤峰
“等人吃飯米缸空,下田流汗谷倉滿。”正值2018年冬季,但當你走進喀旗錦山鎮的鄉村,你會被貧困戶那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所觸動,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些脫貧路上最可愛的人,去感受他們身上所散發出的那股新時代的正能量。
于素俠:誰說女子不如男
“自從有了這個手工坊,日子就一天天好起來了。去年,我遞交了脫貧申請。”于素俠高興地說。
于素俠是錦山鎮陽坡村人。7年前,因為丈夫的意外離世,照顧兩個孩子以及老人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她的肩上。為了給孩子交學費,她不得不向鄰居、親戚借錢,這一切都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7年,駐村工作隊幫助于素俠貸款17萬元,購買了縫紉機和原材料,在自家門房建了一個簡易的手工坊,主要加工汽車皮座墊。為了早日脫貧,她每天起早貪黑,不辭辛勞。第一批汽車座墊一上市后被搶個精光,于素俠嘗到了甜頭。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不知疲憊、加班加點,第二批、第三批……產品從汽車座墊增加到兒童鞋、皮褲、皮手套、皮褥子等。截至目前,生產汽車座墊300余套、皮褲300余條、皮褥子60余個、皮手套10000余副,手工坊最多時雇傭30名工人,其中包括6名貧困戶。由于脫貧帶動致富的成效突出,于素俠被赤峰市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和“巾幗脫貧女能人”。
“我想再擴大規模,還打算開個網店,這樣,我的產品不但可以在本地銷售,將來還有可能賣到全國……”談到未來,于素俠充滿信心。
于素俠用行動告訴鄉親們:脫貧致富不是夢,誰說女子不如男!
張宗生:今日菊花別樣紅
錦山鎮貴寶溝村是個貧困村,土地貧瘠,少雨缺水。多年來,村民們一直以發展養殖業和種植傳統農作物玉米、谷子為主。在村民的概念里,設施農業在這里是行不通的。脫貧攻堅工作中,駐村工作隊也想嘗試著讓人們種植一些硬果番茄、蔬菜、花卉類的經濟作物,但很難實施。
“我有種植萬壽菊的經驗,請相信我一定能把這個產業做起來,我也愿意做貴寶溝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生機勃勃的春天里,張宗生滿懷信心地說。
張宗生是貴寶溝村5組的貧困戶,家中有2口人。前些年外出打工時就一直在種植萬壽菊,有一定的經驗。在研究脫貧產業時,張宗生主動提出要種植萬壽菊,用實際行動改變全村的種植觀念。年初,駐村工作隊幫他利用產業周轉金8000元建設了2個冷棚。
種植萬壽菊是個費工的活兒,自從開始種植的那天起,張宗生就算安了個“新家”。澆水、松土、施肥、拔草、吸粉、授粉,一道道工序,讓人疲憊不堪。汗水澆得百花香。在張宗生的精心呵護下,棚里的萬壽菊長勢良好。按現在市場上每斤600元的價格來計算,冷棚可產花籽50斤左右,全年經濟純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蘇小芹:再也不能這樣過
蘇小芹一家三口住在錦山鎮龍山村。丈夫馬瑞祥勤勞能干,憑著自己的瓦工手藝,常年在外包活兒賺錢。蘇小芹善良賢惠,勤儉持家,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兒子馬云虎老實厚道,踏實肯干。一家人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讓人羨慕。
天有不測風云。7年前,馬瑞祥突發腦出血。雖然經過一年多的住院治療,保住了性命,但卻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遺癥。那一年,馬瑞祥才47歲。疾病造成的行動不便讓他變得暴躁易怒,家人都成了他的出氣筒,動輒就要打罵。加上蘇小芹婆婆生病住院的治療費用,幾年下來,一家人不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很多外債,原本和和美美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蘇小芹家被確定為精準貧困戶。倔強、堅強的蘇小芹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更要干出個樣兒來給大家看看。2017年,她利用21000元產業周轉金和部分銀行貸款,建了8個冷棚,當年就收回了成本。2018年,她又利用12000元的產業周轉金擴大了種植規模,冷棚數量也增加到了10個。
苦心人天不負。不光是冷棚第二季正在上市的豆角,今年,蘇小芹家的每種經濟作物都賣了個好價錢。即便在硬果番茄行情不好的情況下,她種植的硬粉也沒有低于1.7元。現在算起來,她家今年純收入在18萬元左右,還清外債后還有結余。
“這輩子做夢也沒有想過,我們看病住院的費用只出10%,還能有資金來發展產業,真要感謝黨的好政策。”說到這些,蘇小芹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由于前幾年家庭的變故,蘇小芹的兒子馬云虎32歲了還沒有成家,這一直是蘇小芹心頭上的一件大事。
不過,這幾天可是喜事連連,因為馬云虎要結婚了,蘇小芹也正張羅著買樓房呢,好消息讓全村炸開了鍋。“等孩子結了婚,就去了我一大心事。再干幾年,多賺點錢,把老頭子的病再治一治,如果好點,我也領著他出去旅旅游。”說到這些,蘇小芹充滿期待,信心滿滿。
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錦山鎮這片沃土上,各駐村工作隊、黨員干部懷著深厚的情感和強烈的責任意識,真心真意扶貧,廣大貧困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勤勞雙手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從于素俠、張宗生、蘇小芹的成功,讓人看到了該鎮發展產業在農村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的推動力,也實地體驗到產業發展給貧困群眾帶來的濃濃的幸福感和脫貧的自信心。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