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30名殘疾姐妹重啟人生的“帶頭人”社會
圖為張利娜在工作中。 李愛平 攝
“注意,這個這么弄。”“慢慢就熟練了。”
在27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中,張利娜笑容滿面地“指導”著她的殘疾人姐妹。
這位出生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的輕度殘疾人,面容清秀,語速飛快,如今正帶領著30多名殘疾人“創業”,所生產的純手工編織夏季汽車坐墊、板結中國結等產品,目前已經實現盈利。
“每個殘疾姐妹,一個月下來,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張利娜認為,“掙錢多少是其次,主要是能讓她們走出家門,實現自我價值,不再成為社會的負擔。”
31歲的張利娜,自信開朗,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致脊柱側彎的病癥”的她,因為身體原因,初中沒有畢業便休學在家。
“休學在家后,覺得老依靠父母親,有點不太好意思,于是想到了創業。”張利娜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是殘疾人,沒有單位和廠子愿意雇傭殘疾人。”
“這些沒有工作的殘疾人實際上很難走出家門,于是我就想,自己找點事做,帶領殘疾姐妹們自己創業,讓自己變得堅強,勇敢。”張利娜說:“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在10年前,帶領殘疾姐妹們一起做傳統的十字繡、中國結。”
圖為張利娜創業中獲得的各種獎項、榮譽。 李愛平 攝
“我們當時是在一個不足5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干活,后來在政府的幫扶下才想到成立公司。”張利娜說,“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產品也有了知名度。”
化德縣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張利娜依托“化德縣殘疾人創業就業培訓中心”,獨資成立注冊了“烏蘭察布市啟航手工藝品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萬元,目前啟航公司是化德縣唯一一家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
張利娜的創業故事在激勵眾多殘疾人之外,她的公司也成了北京市東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對口幫扶勞務實訓基地。
在張利娜如今近800多平方米的整體辦公區域。記者看到,一樓生產車間,安裝了殘疾人無障礙電梯通道,產品展示廳與生產車間。
在二樓生活辦公區,張利娜說:“我們專門為殘疾人設立了愛心食堂、日間照料室與休息室、技能培訓室、康復健身娛樂活動室等殘疾人服務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在張利娜成為殘疾姐妹“帶頭人”的這10年中,她還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范圍。
“我們成立了殘疾人互助協會、對外還營運了溫馨干洗中心,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為殘疾人提供了愛心書屋、掃盲培訓、實用技能培訓等。”張利娜激動地說,“我們這些殘疾姐妹們如今在精神層面上都有很大的收獲。”
與張利娜一樣自強不息的彭娜,是一名輕度殘疾患者,如今已做過手術,在術后康復期,她加盟了張利娜所在的公司擔任秘書工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這里每天都能夠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大家對于實現自我價值都有自己的獨特理解。”
“殘疾姐妹們需要的是告別自卑,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張利娜認為,這是自己的使命。(?記者李愛平)
?
?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