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茂旗:產業扶貧拔窮根社會
楊金鳳左手握住玫瑰苗,右手拿著剪刀,“咔嚓、咔嚓”兩下,多余的枝條就被輕松剪掉。然后她摁了幾下根部的土,對記者說:“今年的玫瑰長勢又不賴。”
在這座1900多平方米的智能溫室里,種植的有食用玫瑰高原墨紅,還有黃、紅、紫等5種顏色的觀賞玫瑰。
楊金鳳是包頭市達茂旗烏克忽洞鎮太平村村民,過去一直靠種地為生。3年前,隨著套馬溝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她的身份也由農民轉變成了養護工人。
達茂旗地廣人稀,十年九旱。“過去,能不能吃飽飯還得靠運氣,日子一眼就能看到底。現在我和老伴兒在這兒打工,每人每月輕輕松松就能掙32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費、合作社給的各種補貼,日子過得富裕又開心。”楊金鳳說。
同樣開心的還有68歲的該村村民劉生小,他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自從有了合作社,他家流轉了土地,搬進了新房。他被聘用到旅游景區負責樹草養護,老伴兒在合作社食堂從事服務工作,兩人每月穩穩地掙6000元。
“不光這些,合作社還給我們每人每年600元錢的煤炭補貼,像我這樣65歲以上的人,每年還給1000元的高齡補貼,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劉生小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眉飛色舞。
在太平村黨支部書記黨文和看來,村民生活質量的巨變,主要歸功于旗委、政府的支持和鄉賢李志強的回歸。
李志強是包頭市石寶鐵礦集團的董事長,也是土生土長的太平村人。他致富后,一心想著要報答家鄉的養育之恩,可是,這里地不行、水又缺,屬于偏遠荒涼地帶,能做什么呢?
得知李志強的心愿,旗委、旗政府領導主動找上門,經過商討,很快達成一致意見:共同構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投資分紅、托管、訂單保本分紅、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和高于市場價收購等模式,在套馬溝自然村成立了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發展休閑觀光產業,打造“田園綜合體”,從而實現脫貧致富。
2016年4月,合作社流轉了包括9戶貧困戶在內的2244畝耕地,將該村常住的36戶農民通過實施易地扶貧移民搬遷項目,安置到腮忽洞新村。同時投資2億元,實施舊村整治、土地復墾,形成集種、養、加工、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項目,并將總投資90余萬元的特色餐飲木屋,無償提供給當地村民經營使用。
如今,農耕文化村史館、江南風情四合院、陜北窯洞、鄉村酒吧、公園、歐式木屋、為民湖、網紅橋、垂釣魚塘、夢幻風車隧道等幾十個景觀都已建成迎客。2000多畝綠色有機作物、18頂溫室采摘大棚、酒廠、磨坊、肉羊肉牛養殖基地等十幾個產業項目也競相落地實施。
產業的興起,不僅使全村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還解決了當地所有剩余勞力穩定就業,同時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發展。
看到家鄉的扶貧產業日新月異,李志強興奮地說:“總算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扭轉過來了。下一步,我要繼續加大投資力度,讓扶貧產業遍地開花。”
這,就是鄉賢的帶動作用。達茂旗委副書記、旗長劉海泉說:“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想拔掉窮根,必須有產業做支撐,只要產業發展起來了,實現奔小康的中國夢就不是問題了。”
發展什么產業?怎樣發展適合對路的產業?
劉海泉認為,達茂旗地域遼闊,日光充足,農牧業是當地一直以來的經營傳統,必須因地制宜,以科學發展種養殖業為主線,以旅游業和光伏產業為兩翼,齊頭并進,協同發展。于是,《脫貧攻堅產業扶貧規劃》《產業扶貧資產性收益項目實施方案》《資產性收益分配使用管理辦法》等多個文件相繼出臺,旨在全力助推扶貧產業發展。
走進石寶鎮腮吾素村,1萬畝綠油油的黃芪,在50多位村民的精心養護下,長勢喜人。村黨支部書記栗天喜告訴記者:“今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有政府全力幫助,企業和村民總算度過了這一難關,現在,豐收在望了。”
黃芪,是腮吾素村的主要經濟作物,過去由于種植規模小且分散,質量參差不齊,再加上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黃芪不僅沒有使當地村民致富,還讓一部分村民失去了種植的信心。
2015年,隨著天創藥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進駐,沉寂的腮吾素村,一下子涌動起來。村民們紛紛以每畝200元的價格,與企業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并達成了“優先用工”協議。當年,全村2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也有了5萬元收入。
“過去,我家除了種點兒黃芪,還養幾只羊,一年下來也就掙個萬把塊錢,自從村里來了這家企業,我跟媳婦兒一年打工少說也能掙8萬多塊錢,日子富裕多了。”村民溫虎虎說起自家的變化,喜笑顏開。
龍頭企業的帶動,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激活了廣大村民的創業熱情。這不,72歲的貧困戶馬有福盡管患有冠心病、腦梗等多種疾病,但談起今后的發展,他躍躍欲試:“我們村有養豬的傳統,可由于品種不行、銷路不暢、飼養不科學等原因,一直掙不了錢。現在好了,村里有了科學養豬場,他們經常上門指導,又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豬肉,有這樣的好契機,我必須大干一場。”。
馬有福說的養豬場,就是石寶鎮幸福村采取“公司+集體經濟+貧困戶”的模式,于2017年引進的“濃香源”優質四元雜交香豬養殖項目。指著這座1萬平方米的全封閉養豬場,駐村第一書記王軍介紹說:“這是2019年建成的,當年就出欄6000頭,按照資產性入股分紅8%的收益算,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種養殖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并不是達茂旗僅有的扶貧產業,這里的光伏產業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截至2019年底,全旗累計投入1440萬元,實施嘎查村光伏扶貧項目34個,嘎查村集體經濟年均收益5萬元以上。
作為全旗光伏扶貧產業發電量最大的碾草灣村,新建的6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已累計發電20萬度,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看到扶貧產業給村里帶來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劉志鑫欣喜地對記者說:“我們村還有仔豬代養、放母收羔、土地承包3個項目,總計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入16萬元。正是這些扶貧產業的興起與發展,使全村43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突破了萬元大關。”
“這就是產業扶貧的效果。所以說,扶貧產業一定要結合地域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達茂旗委副書記馬全旺說。
據了解,達茂旗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74戶2113人。自2014年以來,旗政府累計投入產業扶貧專項資金11316.64萬元,共實施扶貧產業項目310個,平均每個貧困嘎查村6個。截至2019年底,全旗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且人均純收入達到10388.7元。
“扶貧產業的實施,不僅解決了貧困問題,也讓有勞力的村民實現了就業,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現在,全旗所有嘎查村的集體經濟都突破了5萬元大關。”達茂旗副旗長孟和巴特爾說。
“沒有勞力的貧困人口怎么辦?”記者追問。
“我旗新納入低保貧困戶5戶7人,新識別特困人員19戶19人,新鑒定慢病患者190人,對這些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的特殊貧困人口來說,統籌落實養老、醫保、低保、救助等兜底政策,全面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達茂旗扶貧辦主任劉英梅說。
窮根拔掉了,扶貧產業如何鞏固?怎么壯大?
達茂旗委書記雪松表示,探索建立“銀行+財政”多方信貸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優化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功能,撬動更多社會資本,瞅準市場突破口,加大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和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把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起來,扶貧產業就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記者 相恒義 趙元君 呂學先 劉向平)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