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精神的傳承效應社會
“喂,聽說包頭軍工文化廣場建成了,有石材浮雕、鋼板雕刻、老舊設備、叢林書牌、景觀長廊等很多軍工元素,你去逛了嗎?”
“咦,在哪兒了?我得去看看。”
“就在青山區兵工路南側的兵工林帶里,是建在公園里的歷史文化藝術。”
連日來,包頭市民常聊的一個熱門話題是:逛軍工文化廣場,傳承軍工精神。
9月5日一大早,67歲的北重集團退休職工劉文英帶著社區十幾名老黨員興沖沖地來到軍工文化廣場,在一臺老舊的萬能工具銑床邊,她停住腳步,仔細打量,然后彎下腰查看釘在設備腰部的字牌,突然大聲招呼:“快過來看,這是我們廠上世紀50年代制造大炮用的機器。”
同伴們趕緊湊過來,“1957年,北重集團(原二機廠)購置了這臺萬能工具銑床,用于火炮零件的精密加工與特殊刀具、量具的加工制造。”講解員侯穎介紹說。
“啊?這么一個笨圪蛋就有這么大的能耐?”
“是的,旁邊這8臺老舊設備也一樣,都是由一機、北重、二0二廠提供的。它們為我國第一門高射炮、第一代坦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成功發揮了很大作用。”侯穎回答。
扭頭一看,旁邊的吳運鐸雕像前,已經人頭攢動。記者轉身走過去,看到講解員蔣曉雯正在介紹著吳老的傳奇人生。“他是我國第一代軍工人,曾經擔任二機廠副廠長兼首任總工程師。他在試制各種彈藥時,3次負傷,炸瞎了左眼,炸斷了左手的4根手指,炸壞了右腿,經歷過20多次手術,留下了100余處傷疤,身上還殘留著幾十塊彈片。他在臨終時說,‘假若我有來生來世,我還要選擇中國共產黨,永遠跟黨走,把一切獻給黨!’”
“吳老對一代又一代軍工人影響太大了,他是軍工精神的創造者、實踐者,被譽為中國的‘保爾’。”北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軍說。
那么,什么是軍工精神?
“軍工精神是‘把一切獻給黨’的軍工信仰、‘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軍工追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軍工擔當、‘舍小家顧大家’的軍工情懷。”李軍回答。
“于正心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1958年大學畢業后,響應黨的號召來到二機廠,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火炮事業。”人群中一位老者大聲說著。
這位老者所說的于正心、陳豪夫婦,就是獲獎微電影《爸爸媽媽的橡樹》里的原型。他們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日本飛機對我國的轟炸,我們卻毫無還手之力,這些情景讓年幼的陳豪銘記在心。她總在想,如果能造出大炮,就可以把日本鬼子的飛機打下來。最終,她如愿考上了大學,學習火炮自動控制專業,和于正心是同班同學。
1 2 下一頁 1 2 下一頁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