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分:內蒙古國有林區改革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社會
近期,國家驗收組對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情況開展了實地驗收。驗收結果表明,內蒙古自治區國有林區改革驗收評分為98.8分,總體評價為“優”,順利通過國家改革驗收。
按照國家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工作小組的統一部署,2020年9月7日至10日,由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成的國家驗收組,深入到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對國有林區改革情況開展實地驗收工作。驗收組嚴格按照工作部署和要求,對抽簽選點確定的莫爾道嘎、根河、吉文、阿爾山林業局進行了實地驗收,分別聽取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興安盟行政公署、內蒙古森工集團以及額爾古納市、根河市、鄂倫春自治旗、阿爾山市人民政府,莫爾道嘎、根河、吉文、阿爾山林業局關于國有林區改革情況的匯報,查閱了自治區、森工集團以及以上四個林業局改革任務落實的相關文件等材料,在每個林業局隨機抽取一個林場,分別召開職工座談會,開展改革滿意度測評。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啟動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保護和培育好森林資源放在首要位置,把改善民生作為基本前提,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務,改革成效顯著。
一方面,停伐政策全面落實。2012年起,內蒙古率先在阿爾山林區開展了停止木材商業性采伐試點。2015年4月1日起,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伐。5年間,林區累計停伐木材產量583萬立方米,林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生態功能明顯提升。另一方面,林區社會職能移交全面完成。在先期完成林區教育、醫療衛生、廣播電視、森林公安等職能、人員、資產剝離移交后,2016年起又對林區計生、住房公積金、“三供一業”進行剝離,共移交“三供一業”及市政環衛等公共服務職能機構22個、人員4411人、賬面資產6.76億元。本著應交盡交、應剝盡剝,不留后遺癥的移交原則,林區全面啟動了林區城鎮消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職能移交工作。
同時,森林資源管理責任更加明確。林區行政執法職能將繼續由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承擔;森工集團掛牌恢復運營,突出森林資源經營保護主業,重塑綠色轉型發展新動能。森林資源管護成效也不斷提升。強化管護站點建設,全部落實森林管護責任,充分利用智能監控網絡等先進技術,在森林管護、森林防災減災智能化方面邁上了新臺階。森林資源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強。林區將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等指標納入自治區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體制中。林區制定出臺了30多項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制度辦法,開展了打擊“毀林開墾”、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系列專項行動。林區社會發展逐步融入地方。在棚戶區改造、安全飲水、教育醫療、人居環境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實現了與屬地一體化建設。
此外,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對與木材生產相關的1.65萬名職工,進行了分類轉崗安置;職工住房公積金提取比例由6%提高到12%,啟動了企業年金;在職職工全員參加“五險”,養老保險納入自治區統籌。完成棚戶區改造17.1萬戶,5.28萬深遠山林場居民搬遷至中心城鎮。林區職工年均工資超過6萬元,較改革前提高了67%,職工獲得感顯著增強。(劉洪林)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