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貯灰場 今朝生態園社會
近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案件生態修復現場會在一座秀麗雅致的生態公園召開。誰能想到,就在半年前,這里還是一座灰塵漫天的貯灰場。
2018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某電廠的貯灰場自2010年投入使用以來,一直以露天形式作業,僅有部分灰體用薄薄的抑塵網遮蓋。因未做好防塵抑塵工作,大量粉煤灰在風力作用下,污染著周邊空氣。“我們洗完的衣服不到半天全都粘上灰了”“春秋季節,這片就刮起了‘灰塵暴’,我們反映了多少次,還是沒能解決……”貯灰場附近的村民滿心幽怨,但又無可奈何。
對此,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審查。案件辦理中,呼和浩特市檢察院委托第三方司法鑒定機構對貯灰場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鑒定。鑒定顯示,該貯灰場不僅造成大面積揚塵污染,還會隨著雨水滲入地下,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檢察機關辦案人員認為,該處貯灰場環境污染嚴重,已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實際損失,隨即啟動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
“法律程序啟動了,但貯灰場體積大,治理起來費用高,周期長,難度大,這塊‘硬骨頭’怎么啃,我們必須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一方面對該電廠啟動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另一方面,及時向生態環境部門發出檢察建議, 督促其對金橋電廠貯灰場揚塵污染問題全面履行監管職責,形成法律監督與行政監管的同向發力,實現了通過訴前程序解決公益受損問題的最佳狀態。
生態環境與公共利益保護工作從來不是檢察機關一家的獨角戲。兩年來,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將磋商程序貫穿案件始終,多次進行現場勘驗、調查取證,聽取企業的想法和意見,同時就該案不斷與環境主管部門溝通,征求專家意見,尋找可行性整改方案。
在磋商中,大家逐步統一共識。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金瑞山表示,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深入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履職的水平。在該電廠貯灰場的整改過程中,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不斷加強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行全方位的執法檢查,督促企業減少污染。
電廠一方在與檢察機關的一次次磋商中,不斷調整整改思路,從最初的不理解,到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決定投資4400余萬元,將現有貯灰場改造為檢察公益訴訟生態修復主題公園。
截至目前,該電廠對貯灰場共覆土約8萬立方米,覆蓋面積約19.2萬平方米,周邊種植各種樹木及矮灌木約2000余株、油菜花10余畝。按照方案,公園中還將加入生態文化元素,打造成為具有觀賞、休閑、文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市政公園。“過去一害,已變為現在的一景。”在參觀修復現場時,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楊樹林感嘆道。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內大大小小的電廠眾多,而電廠的貯灰場普遍存在露天堆放粉煤灰問題,加之北方風大,揚塵污染較為嚴重。近兩年來,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就市內電廠揚塵污染問題進行了集中立案審查,著力探索出符合當地生態特點、可解決全市同類型公益受損問題的檢察公益訴訟模式。此次案件,便是呼和浩特市檢察機關與涉案企業在多次磋商中,探索出的一套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污染防治、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雙助力”模式,取得了通過訴前程序解決公益受損問題的最佳效果。
呼和浩特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忠明表示,這次現場會,就是要將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向前延伸,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引領作用,向轄區電廠環境治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治理模式。
“這是一堂生動的公益訴訟法治課。”應邀參會的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陳國軍說,“檢察機關推動國有企業配置環保設施、落實環保制度對我們企業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下一步,我們也將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主動承擔環保責任。”(記者 白丹)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