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昂首闊步奔小康烏蘭察布
察右前旗三岔口鄉阿拉善村村民喬海兵,5歲時因車禍失去左腿,但他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建立起了喬氏農產品合作社,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發展,還帶動了周邊殘疾人和農戶脫貧致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記者 王俊平 攝
化德縣長順鎮昔尼烏素村脫貧車間助貧困戶脫貧增收。記者 王俊平 攝
記者 張少慧
2020,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襲擊,讓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受到困擾。而這一年,正值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面對困難,如何答好收官之卷,烏蘭察布人用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實際行動給出答案。
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熱度、更快的速度,盡銳出戰,勠力向貧困發起猛攻。截至目前,29.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50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2020年2月,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資縣、興和縣、商都縣、化德縣,7個國家深度貧困旗縣也退出貧困旗縣行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曾經的烏蘭察布,地上無草、地下無寶,一直是較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如今,烏蘭察布正實現從深度貧困、解決溫飽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從“小、散、弱”一步步邁向“大、強、優”的華麗轉變。
看成就
冬日里一縷暖陽斜射在靜謐的察右后旗四王柱村,湛藍的天空,皚皚的白雪,幾戶人家屋頂上炊煙裊裊,悠悠飄出農家土灶的飯香,村里的土狗歡快結伴而行,生活平靜而美好。
貧困戶王成義和老伴兒坐在炕上,正盤算著2020年的“殺豬大事”。
“今年豬肉都不夠賣,鄰居老李要個后座,村主任要20多斤……”王成義老伴兒正盤算著。
王成義2017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脫貧。靠著國家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和駐村工作隊的大力幫扶,他家的收入從2017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4萬多元。家里新添置了家具家電,還翻新了老房子。
手頭寬裕了,王成義老兩口也琢磨著怎么把日子過得更好。“2020年飼養了八口豬,家里的收入還不賴,殺的四頭豬掙了4萬多元,地里的糧食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也賣上了好價錢……”老兩口一邊盤算著收入,一邊商量著請幫扶干部來家吃頓殺豬菜。
在王成義老兩口的盛情邀請下,幫扶干部們早早來幫廚。
“明年,還得幫著村民們擴大養殖規模,要繼續幫助群眾爭取幫扶資金……”在幫扶干部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村里脫貧事情時,殺豬燴菜出鍋了,大片的豬肉、軟糯的土豆和粉條燴在一起,再加上幾個涼菜,鄰里親朋們吃得無不自在,都說今天這燴菜帶勁。
像王成義這樣依靠黨的好政策和社會各界的熱心幫扶,憑借自身的不屈奮斗,摘掉窮帽子的生動脫貧事例,在烏蘭察布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隨處可見。產業帶動、易地搬遷、健康扶貧、社會救助兜底……一個個貧困家庭氣象一新,一個個貧困村脫貧摘帽,一個個貧困旗縣退出序列,折射出了烏蘭察布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念和有力舉措。
2020年是全面收官的一年:繼豐鎮市、察右后旗、涼城縣順利摘帽后,2020年2月,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資縣、興和縣、商都縣、化德縣,7個國家深度貧困旗縣也退出貧困旗縣行列。
至此:烏蘭察布累計退出貧困嘎查村750個;農牧民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9085元增加到11971元,增長率達31.76%。
全市貧困村路、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全面推進,32.94萬戶農牧民群眾解決了住房問題;貧困人口大病住院、慢病送藥報銷比例達到90%;11.9萬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全市1318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6964個自然村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180.7萬人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北京、烏蘭察布雙方共建產業園區11個,入園企業184家,落實投資49614萬元,北京援建扶貧車間50個……
2020年也是合力攻堅的一年:一年來,市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督戰親自抓,18個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推進組立足本職聚合力,92個督導組繼續下沉扶貧一線,1318支駐村工作隊仍然堅守脫貧攻堅主戰場,3.2萬名包扶干部持續發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尖兵”作用,各方力量匯聚,凝聚起烏蘭察布脫貧攻堅強大“合力”,有效推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
出實招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烏蘭察布貧困村面貌換新顏:一條條寬敞的水泥路像綢緞般穿過村莊,一盞盞嶄新的路燈照亮著村民回家的路……
烏蘭察布貧困群眾喜笑顏開信心滿懷奔小康:我家住上了新蓋的磚瓦房,教育扶貧圓了我的大學夢,村集體經濟有了可觀收入……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市聚焦難點、重點,落實扶貧措施,落細攻堅點位,全面打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場戰役。
產業扶貧拔窮根——
龐百歲是察右中旗宏盤鄉大廟村的普通農民。幾年前,他整日為生計發愁,是村里需要幫扶的貧困對象。自察右中旗宏盤鄉大廟村村集體經濟項目——烏中宏大糧油加工廠成立后,龐百歲不僅在糧油加工廠有了份每個月增收2000元的新工作,自家種的莜麥也有了銷路,龐百歲的生活有了質的提升。
近年來,我市在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中,高度重視農牧業經營主體培育。目前,全市共扶持269家農牧業經營主體,通過就業帶動、流轉聘用、訂單合同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直接帶動3.13萬戶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先后引進薯都凱達、德清源、德潤通等一批實力較強企業,培育了賽諾、中加、民豐等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地方扶貧龍頭企業,越來越多的群眾搭上產業發展的“快車”,“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易地搬遷挪窮窩——
“活了大半輩子,終于趕上了這好光景!”去年,察右前旗玫瑰營鎮村民張淑芬搬進了敞亮的新房,眉眼里盡是笑意。和張淑芬一樣,5年來受益于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的32.94萬人住進新居。對他們而言,搬遷,從村里到城里,從破土坯房到明亮新房,不僅僅是空間上的簡單位移位,通過設施配套和產業扶持,他們將開啟新的生活。
群眾早一天搬遷,就能早一天脫貧。我市根據搬遷群眾實際情況,因人因戶因地制定搬遷方案,一方面將易地搬遷與“小村整合”、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有機銜接、統籌推進,另一方面將后續幫扶作為易地搬遷的重點任務與搬遷安置同步落實、一體推進,確保貧困戶搬遷后實現穩定脫貧。
民生保障兜底線——
脫貧攻堅不能留下“鍋底”。近年來,我市著力織牢社會保障扶貧兜底網,11.9萬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確保不讓一家一戶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隊。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它為貧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健康紅利。近年來,我市將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范圍。貧困人口縣域內就診實現了先診療后付費、住院免押金、出院實施“一站式”結算,貧困人口大病住院、慢病保險比例達到90%。
“我們現在僅需提供醫保卡,不用交押金,就可以直接住院治療,出院結算時只繳納個人自付費用即可,不用來回跑著報銷啦!”察右前旗巴音鎮哈畢格村貧困戶弓小霞因強直性脊柱炎住院進行手術治療,總花費139270元,經“一站式”結算、慈善救助等報銷補助后,個人僅承擔費用6963元。
教育扶貧點亮未來——
“助學貸款圓了我的大學夢。”家住豐鎮市官屯堡鄉官屯堡村的大學生賈永霞因教育扶貧創造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教育資助扶貧政策,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并建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階段子女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少年接受完整、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
飲水安全補短板——
在察右前旗黃茂營鄉岱青村委會大陽坡村,貧困村民薄潤梅正在屋里收拾新打下的玉米。說起水,老人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過去我們做夢都為水發愁,現在打開水龍頭,就能喝上清粼粼的自來水。這水好喝的很!”薄潤梅說。
農村飲水安全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是惠及最廣泛的民心工程。為保障農村群眾喝上干凈水、放心水,我市圍繞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4個方面在全市的6964個自然村實施飲水安全工程,180.7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得到進一步保障,也為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必要條件。
一個個令人贊嘆的脫貧攻堅體制機制、一項項攻堅拔寨的舉措,讓烏蘭察布這份脫貧攻堅答卷振奮人心。真金白銀的“獲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豐饒千家萬戶,浸潤百姓心田,讓廣大貧困群眾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謀發展
2020年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等脫貧摘帽旗縣的“臉上”灑滿陽光:我們脫貧了!
2020年王成義、張淑芬、龐百歲、弓小霞的“心里”溫暖如春:我們脫貧了!
經過2020年的埋頭苦干,經過烏蘭察布人的多方齊心協力,貧困戶不斷摘帽,貧困村不斷退出,貧困旗縣不斷出列。廣袤的大地上,人們不僅在分享豐收的喜悅,也在擺脫貧困的煩惱,更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然而,脫貧攻堅工作遠沒有結束。在向深度貧困發力的同時,鞏固現有的脫貧成果格外重要。為了實現貧困人口的真正脫貧、長久脫貧,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謀發展成了是脫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市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鞏固脫貧的核心。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持續發力,繼續實施相關項目和補貼政策,做大做強馬鈴薯、燕麥、生豬、肉羊等為主的優勢產業,進一步提升現代農牧業發展水平。積極開展“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完善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推動村鎮有序建設和協調發展。去年我市把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作為農村最普惠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補齊的最大短板之一來抓,打出了以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的環境整治組合拳,成效顯著。
我市把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作為鞏固脫貧的抓手。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有效防止返貧。
我市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鞏固脫貧的支柱。以馬鈴薯、冷涼蔬菜、燕麥雜糧雜豆、肉羊等為代表的扶貧產業,不僅帶動了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持續受益,也為縣域經濟長足發展提供了支撐、增添了活力。去年以來我市各級政府、部門組織開展了直播帶貨、電商銷售等扶貧活動,逐步建立起農產品線上銷售機制,為扶貧產業發展提供更好地支撐。
我市把促進就業作為鞏固脫貧的保障。針對貧困人口的實際,我市進一步鞏固擴大扶貧車間就業帶貧規模,扶持發展手工制作、奶制品加工、庭院經濟等產業,促進農村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脫貧。疫情期間,我市早研判、早出招、早行動,積極有序推動外出務工就業及復工,實現農村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就業和增收。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烏蘭察布將以“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干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堅定信心、頑強奮斗,讓這片曾是“地上無寶,地下無草”的貧困之地,蒸騰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色希望。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