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數字成績單 透出興安新變化“十三五”期間我盟走高質量發展新路成就巡禮興安盟
“十三五”期間,全盟上下充分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勠力同心、砥礪前行,開拓創新、乘勢進取,各項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綠色發展引領區、鄉村振興樣板區、民族團結模范區、從嚴治黨陽光區“五區”建設,著力挖掘經濟建設各領域增長潛力,著力夯實農業基礎、壯大工業規模、提升服務業競爭力、穩定投資增長、有效擴大內需、發展創新型經濟、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激發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活力,讓百姓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綜合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
2019年,全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初步核算,2020年全盟GDP實現547.9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下同),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五年間年均增長5.6%。“十三五”期間,全盟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82.59億元,是“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額的1.5倍。2020年,全盟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189.02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五年間年均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132.75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五年間年均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26.15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2倍,五年間年均增長4.5%。
多項人均指標實現質的提升。2020年,全盟人均GDP達到34005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3120元,是“十二五”末的1.9倍;人均糧食產量達到3940.05公斤,是“十二五”末的1.3倍;全盟人均綠地面積達到27.04平方米,是“十二五”末的1.4倍……
新動能新產業加快培育。2020年,全盟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是“十二五”末的1.6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是“十二五”末的2.0倍;規模以上新能源產業企業裝機容量204.68萬千瓦,是“十二五”末的2.2倍,五年間年均增長17.1%……
糧食產量連創新高,“兩米兩牛”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堅持以工業化思維謀劃現代農牧業發展,農牧業生產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種植業方面,繼2016年全盟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一百億斤后,連年遞增,2020年糧食產量實現126.97億斤,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五年間年均增長5.6%。五年累計糧食產量達到568.57億斤,是“十二五”期間的1.4倍。
養殖業方面,全盟牲畜總頭數保持連增態勢。2020年,牲畜總頭數預計可達到“十二五”末的1.3倍,五年間年均增長5.4%;全盟豬牛羊肉產量預計可達到“十二五”末的1.4倍;牛奶產量預計可達到“十二五”末的1.2倍。特別是近年來圍繞“兩米兩牛一旅游”產業發展定位,大米、玉米種植能力和肉牛、奶牛養殖水平不斷提升,為加快形成全產業鏈夯實了根基。
2020年,全盟稻谷產量達到14.37億斤,是“十二五”末的3.8倍,尤其是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耐鹽堿水稻畝產稻谷突破千斤;玉米產量達到98.44億斤,是“十二五”末的1.1倍;肉牛存欄預計可達到“十二五”末的2.3倍;奶牛存欄預計可達到“十二五”末的1.2倍。
工業經濟規模持續壯大,產品產量大幅躍升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著力在傳統骨干企業提檔升級、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清潔能源發展及風機裝備制造基地建設上下功夫,現代化工業經濟發展體系已初步構建。2020年,全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是“十二五”末的1.6倍,五年間年均增長9.8%。規模以上采礦業和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是“十二五”末的4.6倍和1.4倍;電力、熱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是“十二五”末的1.7倍;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是“十二五”末的1.6倍,五年間年均增長9.5%。
部分工業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全盟原煤產量達到1585.51萬噸,是“十二五”末的16.0倍;發電量達到93.54億千瓦時,是“十二五”末的2.1倍;鋼材產量達到154.76萬噸,是“十二五”末的2.3倍。全盟上下著力圍繞“十大重點產業鏈”有針對性地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有力促進了制造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持續邁進。
服務業持續發展壯大,旅游經濟日益興旺紅火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注重統籌推進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協調健康發展,有效發揮了服務業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盟服務業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151.51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226.15億元,增長了24.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41.3%。全盟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房地產業增加值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了29.6%、31.2%和2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較“十二五”末增長了24.5%。
“十三五”期間,全盟全域旅游全面開啟,依托紅色、綠色、銀色等多元特色旅游資源,扎實推動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建設,興安旅游知名度持續提高,旅游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影響力逐步擴大。全盟A級景區總數由“十二五”末的12家增加到2020年的33家。2020年,全盟國內旅游人數達到1007.55萬人,是“十二五”末的1.8倍;全盟國內旅游收入達到82.05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5倍。
投資、消費、外貿競相增長,“三駕馬車”共驅動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注重發揮好投資拉動效應、消費帶動潛能、進出口促動作用,“三駕馬車”在經濟穩健運行中協同發力,發展潛力得到持續釋放。
有效投資持續跟進。全盟各地精心謀劃實施了一大批產業轉型、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在調結構、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上做足文章。2020年,全盟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五年間年均增長4.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二、三產業投資總量是“十二五”末的1.2倍;房地產開發投資是“十二五”末的2.1倍。
消費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全盟各地注重在強化供需平衡上著力,進一步增加服務供給,大力培育新興消費,有效激發了居民消費潛力。2020年,全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十二五”末的1.2倍,五年間年均增長3.1%。其中,城鎮、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19.5%和2.8%。
外貿額度大幅遞增。全盟各地積極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注重不斷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扎實推動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2020年,全盟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3129.48萬美元,是“十二五”末的4.8倍,五年間年均增長37.1%。其中,外貿進口總額1367.42萬美元,是“十二五”末的3.5倍,五年間年均增長28.8%;外貿出口總額1762.05萬美元,是“十二五”末的6.7倍,五年間年均增長46.3%。
財政金融運行穩健有力,社會保障功能愈加完善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緊緊抓住積極財政政策持續實施的有利機遇,把用好管好財政資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有效促動金融支持經濟發展作用的發揮。2020年,全盟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50.28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9倍,五年間年均增長13.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達到286.98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五年間年均增長4.7%。2020年,全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747.37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6倍,五年間年均增長9.7%,其中:住戶存款余額510.16億元,是“十二五”末的2.0倍,五年間年均增長15.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59.27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五年間年均增長5.3%,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344.72億元,是“十二五”末的2.2倍,五年間年均增長17.1%。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注重加強社會管理方式創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發揮社會保障功能,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全盟公共財政在教育、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節能環保、交通運輸、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共計213.51億元。2020年,全盟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4.92萬人,比“十二五”末增加了6.59萬人;城鄉居民醫療基金支出達到7.23億元,是“十二五”末的6.1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11604張,比“十二五”末增加了4392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數達到43張;城鎮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了55.6%和71.2%。
“兩山”理念有效實踐,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牢固樹立“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踐行,百萬畝人工林綠色長廊、萬頃城市森林、千畝城中草原加快建設,美好興安天愈藍、地愈綠、水愈清。
“十三五”期間,全盟累計造林210.99千公頃;城區綠地面積、綠化覆蓋面積分別是“十二五”末的1.4倍和1.3倍;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覆蓋度分別高于全區10個和20個百分點;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0%。興安盟榮膺內蒙古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盟”榮譽稱號,阿爾山市和科右前旗分別被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決戰脫貧攻堅成效卓著,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十三五”期間,全盟各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硬性指標,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精準實施產業脫貧、易地搬遷、駐村幫扶等一系列重點舉措。“十三五”期間,全盟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累計54.70億元;累計解決貧困群眾住房16.7萬戶,實現農村牧區危房全部清零;6129戶、13886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面完成;貧困戶人均純收入、戶均生產經營性收入、戶均工資性收入年均分別增長34.5%、25.2%和65.4%;4.85萬戶、10.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個旗縣市、602個貧困嘎查村全部摘帽。
“十三五”期間,隨著我盟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和各項惠民、利民工程的有效落實,全盟城鄉百姓收入水平得到明顯提高。2020年,全盟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662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五年間年均增長7.2%;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81元,是“十二五”末的1.6倍,五年間年均增長10.0%。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