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閉癥日:讓來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單呼和浩特新聞
網訊(北方新報網記者 張巧珍 實習生 劉曉姣)“孩子2歲的時候,發現從不和家人互動,每次叫他都沒什么反應,而且連簡單的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我們去醫院檢查,醫生懷疑是自閉癥。這才帶孩子來康復機構進行干預,一年多來,已經逐漸有了成效??吹剿稽c一點在進步,就是我心里最大的安慰了。”4月2日,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服務中心天愛烘焙店,市民孫女士正帶著3歲的兒子跟著老師學習做烘焙,她一邊和兒子忙著裝點手里的小蛋糕,一邊對記者說。4月2日是“世界自閉癥日”,為喚起社會公眾對自閉癥兒童群體的關愛,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兩級殘聯攜手天愛康復公益服務中心開展了“DIY烘焙”“為愛點燈騎行”“走進幼兒園融合”等活動,呼吁關愛“星星的孩子”。
自閉癥兒童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是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伴隨終身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患者多表現為社交障礙、語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等行為。由于溝通、表達能力的缺陷,他們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與人建立溝通,這就注定了這類患者就業并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情。
天愛康復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崔朝霞告訴記者,這些餅干、紙杯蛋糕的背后是孩子們付出的數倍努力,也蘊含了特教老師和家長的汗水,希望這些充滿愛的作品,能夠打破人們的偏見。
呼和浩特市殘聯理事長郎曙敏當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呼和浩特市目前有持證殘疾人6.2萬余人,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孤獨癥患者。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殘聯開展了很多輔助性就業,每個旗縣區至少設置一個輔助性就業機構,教授他們做一些編織、花藝、烘焙等手工制作,為他們創造平等參與社會的機會,讓自閉癥患者能夠走出家門,融入社會,通過一些簡單的勞動實現自我價值。
呼和浩特市殘聯康復部主任李青梅介紹,根據呼和浩特市政府2020年出臺的《殘疾兒童救助辦法》實施意見,對全市的肢體、自閉癥、聽力障礙等殘疾兒童進行了每人2萬元的訓練補貼,這項普惠政策讓殘疾兒童受益多多,減輕了很多家庭的負擔。目前全市正在專注于消除自閉癥人士康復教育就業障礙,康復一個孩子,就是解救一個家庭。
[責任編輯:賽音畢力格]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