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協會:助力“賞石城”建設 推動產業發展烏海
烏海成為首個“中國賞石城”。(資料圖)
奇石產業紅紅火火。(資料圖)
研究奇石底座制作。(董巍巍 攝)
■繁榮文體事業
烏海人與石有緣。
烏海三山環抱,一水中流,開門見山,舉目見石,賞石文化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而賞石協會的成立,使得烏海人和奇石的緣分更進一步。賞石協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乘著政策的東風,凝聚石友和賞石愛好者的人心與力量,紅紅火火開展賞石活動,聚精會神推動奇石產業發展,使得賞石事業蒸蒸日上,“中國賞石城”的金字招牌更亮……
1996年,市文化局(現市文體旅游廣電局)黨組決定將我國傳統賞石文化引進烏海,于是,便有了烏海的藏石、賞石活動。
時任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郝孝禮,因工作和對奇石的喜愛,自然而然成為烏海賞石屆的“先行者”。
據他回憶,當時聽幾位從阿盟回來的朋友說,戈壁灘有奇石,他就動了心思。1996年4月,他從老石旦煤礦借了一輛車,與信衛國、張胤洲去了阿左旗恩格烏素大隊,立刻被裸露在戈壁灘上大大小小、琳瑯滿目的奇石深深吸引住了。這一次,他們撿了幾十塊石頭。此后,他們又數次入戈壁灘。
這幾次官方性質的“撿石頭”經歷,使他們開闊了視野,還產生了辦奇石展覽的念頭。
1997年6月,郝孝禮和張胤洲行程數千里,到蘭州、安徽、上海等地考察奇石市場,并選購了以靈璧石為主的大量奇石。
1997年秋,郝孝禮用原群藝館樓下的臨街門臉房和后院地下室作為展室,舉辦了烏海首屆奇石根雕展,兩個廳內共展出百余塊奇石。
從此,他們四處出擊,遍訪名石,全國各地的奇石紛紛來到烏海:安徽的靈璧石、蘭州的黃河石、洛陽的牡丹石、山東的五彩石、廣西的紅芙蓉石、江蘇的硼石……郝孝禮說,那一時期,他們投入數萬元,收集到幾百塊奇石。
1999年4月,烏海奇石博物館建成。“前往博物館參觀的首批觀眾率先邁出了到阿拉善尋珍探寶的腳步,自此真正拉開了我市賞石文化的序幕。緊接著,我市愛石人不斷涌現,一直到現在,絡繹不絕,層出不窮。”郝孝禮說。
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賞石協會,我市有近10名奇石收藏者成為領導成員,分別任副會長、副秘書長等職,可見影響之大。
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第一屆黃河明珠文化藝術節上同時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觀賞石·烏海博覽會”,來自青海、山東、湖北、新疆等16個省市的近200家石商參展,幾乎匯集了我國大江南北的各種奇石。展銷期間,人頭攢動,購銷兩旺。據不完全統計,此次博覽會奇石銷售額達500萬元左右。
2008年,市賞石協會正式成立,郝孝禮任會長,張寶橋、崔向東、田豐等任副會長。協會的成立,既是10余年烏海賞石事業沉淀的結果,也標志著烏海的賞石事業邁上新臺階。
2009年,由市政府主辦、賞石協會承辦的中國觀賞石·烏海博覽會暨巴林石精品展成功舉辦。展覽薈萃了全國各地的雞血石、壽山石、靈璧石、彩陶石、和田玉等精品觀賞石,其中以巴林石數量最多。
同時,展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吸引了全國各地200多家奇石展銷商參展,也吸引了本地及周邊地區2萬多名石友和游客。
據統計,為期9天的博覽會,奇石總成交額突破1000萬元,日均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是前兩屆成交額的總和。
“當初,市里要求將博覽會的規模辦得更大一些、更精一些。事實證明,我們做到了。”崔向東說,“成功的背后,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協會的郝孝禮老師特別辛苦,為了聯系石商,動用了所有的人脈資源,打了幾百個電話,甚至親自上門去請。協會的其他同仁也不辭辛勞,主動幫助前來參展的石商備展,從安排場地到布置攤位等,均親力親為。展覽的那幾天,大家輪流值班,絲毫不敢懈怠,確保服務好所有人。”
從2007年至2013年,我市共舉辦了七屆“中國觀賞石·烏海博覽會”。梳理歷屆博覽會,我們不難發現,市賞石協會的積極參與和鼎力相助是活動成功舉辦的有力保障。
伴隨著藏石賞石活動的發展,奇石市場也應運而生。
2003年,原花鳥市場(現為新銳商廈)有了奇石銷售店鋪。2006年,奇石銷售店鋪搬遷到市人民公園南門附近,形成了奇石銷售一條街。
2004年,市賞石協會籌備前夕,關于奇石產業,郝孝禮等人有了一個好點子。“烏海人總愛去阿盟撿石頭,舟車勞頓,經濟開支大,費時間不說,時常由于人地兩生等原因難遇心儀的奇石。何不把阿盟石商請進烏海,讓烏海人在家門口圓了‘淘石夢’呢?”郝孝禮說。
心動不如行動,郝孝禮等人第一時間動員了五六家石商,在原奇石博物館院內擺攤售石,奇石假日市場順利開張。
王勝利是最早入駐市場的石商之一。
至今,王勝利仍記得10多年前第一次賣奇石的經歷。那一次,王勝利賣了一箱石頭,賺了200多元。此外,同一批的其他石商也有了不同的斬獲。
一石激起千層浪,耳聞“試水者”賺了錢,先前的觀望者坐不住了,紛紛從阿盟轉戰烏海,不大的奇石假日市場日漸紅火,石商增加到十幾家、幾十家……
而在奇石假日市場堅守了17年的王勝利,腰包越來越鼓,皮卡車換成了三四十萬元的越野車,住房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現在,他依然看好烏海的奇石市場,依然每周六堅持出攤兒。
王勝利不是個例。“好的時候,市場每天的成交額在20萬元左右。坦率地說,假日市場確實成就了一批阿盟石商。”郝孝禮說,“這個市場也給咱烏海帶來了不少好處,它極大地帶動了我市奇石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奇石收藏隊伍壯大,還豐富了我市的奇石收藏。”
如今,奇石假日市場儼然成為烏海人心目中的“潘家園”,其經營范圍除主項奇石之外,還涉及了古玩雜項、古舊圖書、文房四寶、根雕玉雕等。沒事兒逛一逛“潘家園”,也是不錯的選擇。
“市民認可奇石假日市場,協會亦把它當成了自己的‘陣地’。開市的日子,在協會的召集下,石友們歡聚一堂,相談甚歡,互相品鑒奇石,剛入門的向有經驗者請教藏石經驗,后者傾囊相授,現場呈現出其樂融融的氛圍。”市賞石協會后任副會長王保印說。
奇石假日市場的興旺是我市奇石產業發展的縮影。2013年,萬豪·橋文化街開業,兼營字畫、奇石等。2014年,烏海首家古玩奇石城開業,占地面積900多平方米,有近40家商戶,經營瓷器、玉器、奇石等十幾個品種。據初步統計,全市奇石相關產業從業人員達數百人,年交易額近千萬元。更讓人震撼的是烏海體量驚人的石友隊伍。據業內人士介紹,全市石友人數已有上萬人,手握奇石價值以億元計算。
時間來到2012年,這一年,對愛石人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的8月30日,全國首個“中國賞石城”花落烏海。而在此之前,創建賞石城的準備工作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曾經的親歷者郝孝禮向記者簡單講述了烏海創建賞石城的過程。他說:“我代表協會向中國觀賞石協會提交報告,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建議,內容只有一項,那就是申報‘中國賞石城’。后來,中國觀賞石協會派出兩批專家、學者到烏海考察、調研,后經專家組開會評審,一致同意烏海為首個‘中國賞石城’。因為8月30日是中國觀賞石協會定下的全國賞石日,所以就在這一天舉行了首個‘中國賞石城’命名與授牌儀式以及全國首個賞石日在烏海的啟動儀式。”
“‘中國賞石城’落戶烏海,歸根到底是奇石事業的硬實力使然,當然,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王保印說。
“中國賞石城”花落烏海,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賞石人”砥礪奮進,亦給市賞石協會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了進一步培養賞石人才,提高賞石水平,打響品牌知名度,宣傳烏海,協會積極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策略。
在“請進來”方面,2013年5月,由市賞石協會承辦的中國觀賞石協會第十七期觀賞石鑒評師培訓班在我市開班,共有來自新疆、甘肅、寧夏、北京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80余名學員參加培訓,培訓課程包括觀賞石地質學概論、觀賞石鑒評等多門觀賞石實用課程,授課教師皆為國家級權威專家和學者。
據悉,之所以選擇在我市開班,主要因為我市作為“中國賞石城”,觀賞石愛好者云集,擁有眾多品相和質量上乘的藏石,賞石文化氛圍濃厚。
培訓班結業后,郝孝禮、尹君、崔向東、王保印、張寶橋等人分別獲得國家觀賞石一級或二級鑒評師資質。
在“走出去”方面,市賞石協會與包頭共同舉辦了藏石友誼交流展,先后組織石友參加了10余次各類全國大型奇石展會,陸續捧回了多項大獎:
2013年,王保印的作品《紅燒肉》《牧牛圖》、崔向東的作品《鳳鳥》《金元寶》、鄧二喜的作品《雄獅》,入展“慶十八大迎新春·中國觀賞石邀請展”;
2016年,武興和的作品《太陽神》和《羊回頭》入選《中國石譜》;
2018年,在太原舉辦的“國粹杯”賞石文化藝術交流博覽會精品展上,王保印的作品 《一代天驕》獲金獎、《牧牛圖》獲得銀獎,寧俊杰的作品《金龜》獲得金獎,鄧二喜的作品《圣人》獲得金獎;
2020年,王保印的作品《一代天驕》獲2020第16屆阿拉善賞石文化旅游博覽會暨中國收藏家協會民間收藏高層論壇銀獎。
十年樹木。市賞石協會成立的這10年來,成績顯然是突出的,也是值得自豪的。
展望未來,郝孝禮說:“希望把市人民公園已經建成的賞石閣利用起來,把烏海人的奇石展示出來,如果條件允許,還將邀請一些知名作家、藝術家、媒體人來烏海參觀與欣賞奇石;就奇石話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研討活動;聘請學者型作家、大學文科教授暫時入駐烏海;爭取將奇石的拍賣市場、戈壁奇石的高級市場放在烏海。”
(董巍巍)
[責任編輯:邢俊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