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特旗有一張網 貧困一“觸網”即被“罰下”興安盟
“多虧有了好政策,要不咋能甩掉窮帽子!”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家子村村民高洪生說。去年為弟弟治病花了不少錢,卻沒能留住弟弟的生命。“剛脫了貧,不會又要欠債吧?”他心里發慌。防貧網格員李鵬入戶監測時發現這一情況,馬上用“扎賚特e家”手機APP上報,立即觸發了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大數據預警。
9月5日,記者在扎賚特旗社會治理中心看到,進入“防貧10·17”監測幫扶系統,每個監測戶的風險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用藍、黃、紅3種顏色顯示,高洪生家顯示為藍色。這個依托“防貧10·17”監測幫扶系統打造的“互聯網+網格”雙網融合新模式,實施網格化監測、大數據對比、立體式幫扶,對防止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貧困發生十分有效。
“該系統整合了大數據、新時代文明實踐、應急指揮、公共視頻監控等多種信息化資源,網格員將采集的標準地址、實有房屋、人口、單位等信息錄入系統,依托全國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庫,實現全旗人口的基本信息和幫扶信息共享。”旗社會治理中心主任鐘學立介紹。
據了解,扎賚特旗將全旗197個嘎查(村)、11個城鎮社區劃分為973個網格,配備2054名網格員,通過分片包干、日常巡查,把每年定期開展的動態調查和防返貧監測變成每周2次的實時動態監測,確保及時發現并上報返貧致貧風險,以便相關部門快速響應、精準幫扶。好力保鎮五家子村村民張國有就是網格員仵占勝入戶監測到的邊緣易致貧戶。“村委會讓我做保潔員,每年6000元工資。我把10畝水田按4500元承包出去,再去扶貧車間干點活兒,每年能掙3萬多元。”張國有喜笑顏開。
網格員及時上報返貧致貧風險對象;群眾通過“防貧監測110”小程序自行上報;鄉村振興部門牽頭整合醫保、衛健、民政等各行業部門數據,由系統進行自動比對生成問題清單;發現返貧致貧監測對象,由組、村、鄉(鎮)、旗4級按職責分工錄入系統。“通過4種途徑,確保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無死角。”扎賚特旗鄉村振興局局長耿立軍說,目前,因病因災或意外導致生活困難的154戶全部得到及時精準幫扶。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