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牛“牽”出一條 共同致富路——中旗譜寫產業振興、共同發展的新篇章興安盟
養了不到6個月的西門塔爾小牛犢賣了1.4萬元,這讓趙全勝的心情格外好。
趙全勝是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王魯嘎查的蒙古族牧民,是布和琴養殖場的負責人,同時也是一名改良員。趙全勝賣掉的牛犢是經過“凍精”授配后產下的品種牛,生長速度快、體型高大、抗病性強,價格也更高些。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嘗到品種改良牛的甜頭,自2016年開始,趙全勝就把養殖的本土黃牛全都換成了西門塔爾牛,收益也從之前的每年10萬元左右提高到30萬元。趙全勝說這都得益于旗里的“牛文章”。
近年來,在中宣部幫助理清“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的發展思路下,科右中旗精準發力,健全從肉牛養殖到銷售的全程產業鏈。全旗牛存欄從2018年的23萬頭增長到36.5萬頭,肉牛養殖戶達到3萬戶,合作社發展到300家,養殖戶平均每戶肉牛存欄8頭,戶均增收3萬元左右。
說起趙全勝的改良技術,他說還得感謝旗里成立國家級種公牛站。自從內蒙古中農興安科技有限公司落戶科右中旗,不僅讓養殖戶在家門口就有優質“凍精”,還有工作人員上門指導品種改良和養殖技術,王海峰就是那的常客。“牛犢生長期間要保持常溫狀態,這個季節早晚溫差大,要注意棚圈溫度……”王海峰是內蒙古中農興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每天入戶指導養殖技術是他的常態。
王海峰是漢族,但他接觸的養殖戶多數是蒙古族,雖然漢語交流沒有問題,但養殖戶對專業詞匯的理解有限。王海峰就想了一個辦法,有時候用縮句、有時候就舉例子,把專業的詞用接地氣的話語講出來,簡單明了,讓養殖戶聽得清楚、明白。“有時候你說短一點、說慢一點,他理解得就快一些。”王海峰說,雖然和部分養殖戶語言不通,但他們想要共同提高肉牛品質、拓展養牛規模的心是相通的。
在科右中旗發展現代肉牛產業實施“數量倍增、品質提升”工程中,各族群眾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諒解,團結奮進朝著一個目標邁進。
在科右中旗好腰蘇木鎮花燈嘎查馬連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內,養殖戶包杰正在和馬連交流養殖經驗。“我和馬連是好朋友,他的合作社養殖規模較大,養殖技術成熟,管理較先進,我經常來這參觀學習,他也毫不吝嗇地向我傳授技術和經驗。”包杰說,他雖然經常參加旗里、鎮里舉辦的養殖專業培訓班,但是實際經驗還是少,周邊好多養殖戶都和他一樣來找馬連請教,馬連都會耐心傳授經驗,不分民族、不分老少,無償提供技術指導培訓,幫助大家實現養殖利益最大化。
科右中旗立足資源稟賦,以百利舸肉牛產業園區為產業集聚平臺,先后引進山東陽信鴻安集團、華陽、億利源公司、呼市儈牛等知名龍頭企業,開展集中育肥養殖,目前4家公司在百利舸肉牛產業園區肉牛存欄規模達5000余頭。而在2020年5月開集營業的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開市以來交易額已達15.5億元,不僅為當地養殖戶搭建起良好的牲畜購銷平臺,還吸引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采購。
與河南客商一道過來的宮長付,是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的“牛”經紀人,幾乎每次開集都有他的身影。“我每個月都會來,商戶也差不多都認識,這兒的人不僅友善,還團結互助。在交易上從不欺瞞我這個外鄉人,語言不通的時候還有養殖戶幫著翻譯,來這買賣很舒心。”宮長付感慨地說。
如今,在肉牛主導產業的拉動下,科右中旗各族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8年的9700元提高到現在的11832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科右中旗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產業振興全過程,不斷促進農牧業產業高效發展、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譜寫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