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實事 繪就幸福藍圖——烏海市不斷加強民生建設工作烏海
海區和平街北九街坊平房區管網改造后進行硬化鋪裝。
志愿者上門為老人提供康復護理服務。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我為群眾辦實事
近年來,烏海市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續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推動一系列惠民舉措落地落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更好滿足,全市民生和社會事業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始終保持在70%以上,讓居者幸福、來者流連、聞者向往,這一美好的愿景在烏海這座朝氣勃勃的城市正悄然實現。
居住環境改善好
在烏海碧桂園施工現場,貨車、鏟車、挖機等車輛來回穿梭,焊接聲、切割聲、錘打聲此起彼伏,百余名工人在各自崗位上緊張忙碌著。目前該項目一標段部分樓體已經封頂,正在進行電梯施工安裝,預計年底前一標段主體樓棟全部完成封頂。烏海碧桂園項目工程負責人于海威說:“碧桂園項目作為濱河二期第一個開工的項目,我們爭取把品質做到最好。”
據悉,濱河二期規劃總面積8.6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為引領我市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空間載體,是我市未來的創智活力灣、繽紛宜居城;規劃商務商業、文創休閑、旅游服務、生活居住四大核心功能。目前,烏海一中新校區已完成選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正辦理前期手續。交通路網、醫療衛生、商貿服務、康養旅游等生活配套項目也將陸續開建。
烏海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梁敏說:“濱河二期作為提升城市品質的一個重點工程,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品質打造,在規劃及城市建設方面更加注重細節方面的品質,全面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烏海市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今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近期,我市相繼公布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市級層面63項任務清單,而老舊小區改造僅是其中的一項。我市不僅對新小區加緊建設,我市還高標準啟動全市16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同步推進周邊道路管網、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惠及居民4000多戶。
近日,在海勃灣區和平街北九街坊平房區內記者看到,工人師傅們正對該片區的管網改造進行硬化鋪裝工作。
據了解,海勃灣區和平街北九街坊平房區改造工程于今年9月初開工,惠及轄區居民193戶。改造完成后該片區居民生活質量將有質的提升,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將更加干凈整潔。居民段俊明說:“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實施,對老百姓非常好。一聽說有改造我們這片兒,大伙都同意,都滿意。”
一系列民生好事、實事的推行實施,讓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讓城市功能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城市發展路子新
近年來,烏海市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振興,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圍繞葡萄種植、蔬菜種植等特色產業,推廣“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帶動農區居民收入持續增長。
烏海市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海勃灣區千里山鎮和海南區巴音陶亥鎮分別于2019年和2021年被列入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名單。市農牧局發展改革科副科長馬珩說:“市農牧局將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打造美麗宜居新農區。”
烏海市還以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為核心,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烏海葡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烏海葡萄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品牌價值達10.44億元;烏海成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賽永久舉辦地。我市還全力打造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甘德 爾山生態文明景區、金沙灣、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等重點文化旅游重點項目,走出了一條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之路。烏海湖118平方公里的廣闊水面,連接著湖畔大漠,濕地、草原,高山草甸等自然奇觀,成為馬拉松、游艇、熱氣球、自行車等戶外運動的天然賽場,自2016年起,累計吸引國家級以上賽事20多項落戶我市。全市生態建設、城市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民生保障各項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并先后被命名為中國書法城、中國賞石城。“十三五”期間,全市旅游總收入共計31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5%,成為我市發展的新經濟、新動能。
市文體旅游廣電局產業發展科科長呂海嫣說:“我市將加快烏海湖休閑度假旅游區基礎設施,黃河文化博物館,市民文化服務中心等一些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打造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品牌項目,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持續推行文化惠民政策,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政務服務效率高
近年來,烏海市還將高效能治理作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根本保障。今年3月成立的烏海市大數據中心,通過收集公安、衛健、發改、稅務等22個部門基礎數據,為市行政審批平臺“一站式”服務提供數據支撐,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中心還整合全市公安、交通、街道、小區、學校等多路視頻資源,分類傳送到“12345”監督指揮中心、安監、交通、應急等相關部門,解決各部門間“信息孤島”“數據孤島”難題,并積極搭建“城市大腦”大數據綜合管理應用平臺,全面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讓信息化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逐步實現“善政、惠民、興業”的目標。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宦鐵軍說:“通過全市海量的社會數據、政務數據以及全域感知的數據,構建起大數據驅動的政府的新的機制,打通部門間協同聯動的大動脈,讓群眾辦事更便利、城市管理更精細、公共服務更流暢。”
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讓城市管理更聰明、更智慧、更高效。立足于打造自治區一流、爭當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模范生”目標,我市建成網格化實戰平臺、矛盾糾紛在線調解平臺、8個“一張圖”等多個市域社會治理智能化系統場景應用,全面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市市域社會治理云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研判”的方式,進行輿情分類標簽統計、展示、分析、預測,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矛盾糾紛,及時預警和派發處置。
與此同時,烏海市市域社會治理中心還利用12345市民服務熱線,提升為民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水平。2020年以來,已累計受理市民訴求80.03萬件,辦結率達98.26%,群眾滿意度達97.51%。市市域社會治理中心主任楊振華說:“我市優先提升智治引擎,形成市域社會治理數據大腦,不斷拓展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智輔決策、智能監管、智能服務、公眾參與等應用模塊,全力服務保障民生和防控化解風險,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高效快捷的政務服務是城市活力加速釋放的關鍵。今年5月,烏海市人社局率先在自治區推行綜合柜員制線下“一窗辦”服務,成為我市放管服改革的又一亮點。今年以來,我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網辦、掌上辦、一次辦、幫您辦”,不斷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跑動、減成本,努力實現要件最精、環節最簡、時限最短,最大限度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為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烏海市還將城市整合劃分為786個網格,實行“一格一長一警一專多兼”管理模式,全面開展基礎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化解等8大項141小項任務,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同時,打造出“星火工作站”“老奶奶幫幫團”“老書記工作室”等一批基層社會治理品牌,讓老百姓的每一件事有人管、每一個問題都能盡快得以解決,讓這個城市更有溫度,更有歸屬感。
過去五年,市委、市政府致力改善民生的步伐從未停歇。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建成棚戶區改造住房3.98萬套,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相繼投入運行,濱河二期建設高標準啟動,榮烏高速烏海段、國道110線黃河特大橋等一批道路橋梁工程相繼建成通車,連接重慶、深圳等多條重點城市航線先后開通,包銀高鐵項目提速推進。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基本養老金實現“五連漲”,社會救助標準居自治區前列,獲評全國第五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城市。新改擴建幼兒園20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5.4%,普通高中一本上線人數實現“五連增”,三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2家醫院晉級三甲,公立醫院改革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扎實開展,推動城市文明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水平邁進。
發展沒有止境,為民沒有終點,一項項民生舉措凝結成老百姓心中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一張張幸福影像構成一幅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美麗圖景。今后,烏海市將繼續以“務實篤行、久久為功”的姿態,一件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烏海發展的動人篇章,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舒適宜居的環境、打造更高品質的生活。 (段維娜 文/圖)
[責任編輯:邢俊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