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沃土發“新枝”——海南區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烏海
家庭農牧場養殖產業蓬勃發展。
“巴鎮萬畝灘”品牌面粉受歡迎。
南美白對蝦養殖車間。
■新思想 新征程 新路子
記者 路靜 文/圖
昔日閑置的鹽堿地,成功養殖出了南美白對蝦;本地種植的小麥加工而成的面粉創出了品牌,成為當地拿得出手的特色伴手禮;有機沙蔥扎根生長,全新的沙蔥產業生態園正在加緊建設……今年以來,海南區深刻認識和把握新時代“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優化種養產業結構布局,有序推進設施農業、設施養殖業發展,實施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農牧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助力鄉村振興。
海水蝦“安家”鹽堿地
今年7月底,我市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內蒙古興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南區巴音陶亥鎮一棵樹村鹽堿地里養起了“致富蝦”。20萬尾南美白對蝦入住淡化育苗車間,開始了在黃河水中的淡化、成長之旅。
3個多月過去了,如今蝦苗長成了啥樣?11月23日,記者進行了回訪。
在一棵樹村鹽堿水對蝦養殖技術產業化示范園8000平方米的淡化育苗車間內,72個大型育苗池甚是壯觀,氧氣讓池水上下翻騰,就是不見蝦的影子。養殖員用漁網在池中快速一撈,十幾尾活蹦亂跳的南美白對蝦立刻“現了形”:當初僅四五毫米的小蝦苗已經長到了七八厘米長,每一尾都白亮通透、活力四射。
“3個多月來,首批20萬尾蝦苗很適應,在黃河水中的淡化過程很順利,成活率在90%左右,近期已經有經營海鮮的餐飲企業采購我們的產品,每公斤活蝦能賣到100元。預計在本月底、12月初就能上市銷售,走上市民餐桌。”內蒙古興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武麗介紹,“這一項目穩產后,不但能為國家鹽堿地改造提供實踐案例與思路借鑒,實現年產對蝦6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4200萬元,而且還能提供長期就業崗位40個、臨時用工約100人次。”
近年來,海南區重視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推動農區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承包土地、發展規模經營、延長生產鏈條,提升土地整體利用率;鼓勵龍頭企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以現代農業引領產業振興。截至10月底,海南區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家,其中,自治區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3家。
“巴鎮萬畝灘”創品牌
走進萬畝灘村經濟合作社,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巴鎮萬畝灘”品牌特色農產品展示區。萬畝灘村駐村第一書記董莉正在清點一家企業訂購的面粉產品,準備銷售。
“這是今年我們村加工的新面粉。憑借面筋含量高、彈性好、制作出來的面食口感好等特點,5公斤一袋的面粉售價40元,10公斤一袋的面粉售價70元。”董莉介紹。萬畝灘村所轄5個村民小組均沿黃河分布,全村以特色種植、肉羊養殖為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實施了鹽堿地改良項目,種植出來的小麥、大米呈弱堿性,口感好、品質高。
萬畝灘村經濟合作社成立后,于2020年專門注冊“巴鎮萬畝灘”作為萬畝灘村農家面粉的品牌,去年亮相呼和浩特市烏海印象城市展廳。因為品質好,今年的回頭客更多了,截至10月底,5萬公斤小麥加工出來的新面粉已經銷售一空,非常受市場歡迎。
“我們和村里的小麥種植戶簽訂生產訂單,收獲后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不僅解決了過去種植戶小麥加工難、銷售難等問題,助農增收,去年還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0萬元,今年的形勢也很樂觀,經濟合作社加工的面粉不愁賣。”董莉自豪地說。
今年,萬畝灘村經濟合作社還新推出了禮盒包裝的精品生態小麥粉,產品附加值很高,成為當地農區居民走親訪友能拿出手的特色伴手禮。
截至10月底,海南區8個行政村均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采取村企共建、有償服務、資源利用等多種合作形式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7個。2020年,8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收入總額255.96萬元。
與此同時,海南區不斷提升農區居民合作社經營水平,加強示范社建設及聯合社培育、扶持和服務工作,完善家庭農牧場名錄管理制度,推進示范家庭農牧場創建,壯大經營主體隊伍,提升整體聯農帶動能力。截至10月底,海南區正常經營合作社38家,家庭農牧場187家,其中,示范合作社8家,示范家庭農牧場24家。
葡萄產業向全產業鏈發展、有機沙蔥扎根生態園、蛋雞養殖初具規模、致富生物富硒蛋引領健康飲食潮流……海南區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種養產業,以種植、養殖企業為龍頭,實現了產業規模化,形成種植、養殖示范集群。特色種養產業的多點開花讓海南區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穩,走得實。今年前三季度,海南區農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65元,同比增長10%。
[責任編輯:邢俊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