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使命顯擔當 帶頭致富惠鄉鄰——記海勃灣區千里山鎮新豐村黨支部書記廉軍烏海
■忠誠擔使命 實干勇爭先 全市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曬黨建、曬成績”活動
□王超
陽春三月,走進海勃灣區千里山鎮新豐村,一幅多彩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一幢幢西北民居特色的房屋整齊坐落,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干凈整潔,公園、廣場等休閑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如今的新豐村,產業興旺、幸福宜居。
可誰又能想到,過去的新豐村多是土路,坑洼不平。環境差、經濟落后,問題越積越多,需要個能干事、會干事的人來做新豐村發展的領路人。2015年4月,村黨支部書記廉軍在黨員和群眾期盼的目光中挑起這副沉甸甸的擔子。
上任后,廉軍狠抓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傾聽群眾意見,根據本村實際制訂發展規劃,并乘著鐵路物流園項目建設的東風,推動整村搬遷至新豐村集中新建區。搬遷后,他立刻帶領村黨員干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全村硬化路戶戶通,照明路燈、“煤改氣”清潔能源取暖和沖水馬桶全覆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當干部就要干出個樣來,只有心里想著村民,村民才能支持你的工作。”村里環境變好了,廉軍又想辦法拓寬村民的致富路。
新豐村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小麥、向日葵等農作物生活,但是由于銷路不暢,影響了收入。為了群眾能夠抱團發展、共同致富,廉軍帶領村“兩委”干部認真分析本村情況,找問題、挖根源、談前景,最終確定了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路子。
幾年來,新豐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與當地經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市天合谷糧油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聯合,通過訂單與集體資金入股固定分紅模式,讓群眾打消產品滯銷的顧慮,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清零遞增的突破。
傳統農業發展好了,廉軍又瞅準時機,利用村子位于城區近郊的地理優勢,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及觀光體驗游,建成兩套特色民宿農家樂,將新豐村打造成城里人休閑必去的鄉村游網紅點。
特色產業有了,廉軍又琢磨打造特色品牌。2020年,他帶著村干部反復研究討論,摒棄了以往資金靠要、項目靠等的做法,與村“兩委”自行籌措資金2萬元,將4畝集體閑置的土地打造成集“黨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鄉村振興”于一體的農區土地認養項目,創立“初心田園”特色品牌,把閑置資產變成“搖錢樹”,從根源上解決了村集體經濟基礎不牢、后勁不足等問題,走出了一條“黨建+”模式,蹚出農區發展新路子。
一次又一次開拓創新,讓新豐村村民一步步走上致富路,但廉軍的腳步卻沒有停下。2018年,他帶頭出資帶動村“兩委”共同成立了“書記愛心基金會”,捐助全村80歲以上的老年人;開辦了新豐村國學書法公益課堂,免費為村民教授國學書法。如今,在他的帶領下,新豐村的村風民俗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尊老愛幼、孝老敬親的文明新風尚。
“雁飛千里靠頭雁”。幾年來,廉軍帶領村“兩委”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脫貧奔小康。今日的新豐村,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容村貌日新月異。“我是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就得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我的初心。”廉軍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邢俊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