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綠意濃 黑土蘊生機——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加強黑土地保護為現代農業豐產蓄能呼倫貝爾
保護性耕作作業現場 (張永昌 攝)
7月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廣袤的黑土地上生機無限。
近年來,該集團持續加大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在提高黑土地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狀況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突出重點,不斷提高黑土耕地質量,守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保護煥發生機
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現有黑土耕地569萬畝,占呼倫貝爾總黑土耕地面積的19%,永久基本農田490.5萬畝,已完成高標準農田黑土地面積168.78萬畝(其中已投入使用156.88萬畝)。
為深入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動地力培肥,該集團在各農牧場開展保護性耕作區域,在保證種子正常發芽的前提下,降低土壤翻轉強度,使大量農作物的殘茬留于地表,通過免耕或少耕、合理種植等相應措施來達到保護耕種黑土資源的結果。
嘗試免耕播種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到今年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根據各地土壤類型、土地利用、耕地質量等因素,通過開展大麥、小麥和油菜等作物耕地輪作,從根本上解決連作造成的土壤養分偏耗,實現了耕地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今年免耕播種233.86萬畝,深松整地113.55萬畝,作物輪作320.8萬畝。“通過推廣少耕免耕保護性耕作,優化耕作方式,達到增強黑土地保水保肥能力的目的,進一步強化了農作物根系生長,促進土壤養分趨向平衡,確保黑土地可持續利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農機科技部負責人介紹說。
該集團每年實施免耕播種面積逾200萬畝,推行保護性耕作后,秸稈全部粉碎還田,每畝土地保護性耕作帶來的節本增效、抵御災害等經濟效益約達50元,僅此一項每年增加經濟效益就達1億元。
“把脈”培肥地力
拉布大林農牧場公司在不同地塊設立農作物生長試驗田,根據土壤類型、種子品種的不同,以土壤測試和肥料應用為基礎,總結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經過實踐操作得到土壤中所需要的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各項實驗數據使用成熟后,積極推廣應用到大田使用,做到有效實驗測試下科學施用配方肥。
上庫力農牧場公司現代農業信息中心“耕云”平臺,包含了農業指揮調度、遠程視頻監管、遠程土壤監控等系統,實時和動態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農場技術人員可以實時觀測到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各項信息,按照作物不同生長周期和肥料配方,監測作物生長過程中所缺養分、土壤濕度,準確判斷作物是否該施肥、澆水或者噴藥。實時監測草情,實現了滅早滅小,大大減少了化學滅草劑的用量。
謝爾塔拉農牧場公司利用多年的水利灌溉經驗,農技人員經過多次技術攻關和試驗,研制出了水肥一體化輸送設備,通過實施水肥一體化科技創新措施,補充農作物所需多種營養成分,實現了農作物“缺啥補啥”,解決了作物生產過程中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不均和補充問題。
通過創新測土配方技術,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探索水肥一體化模式等新舉措,該集團加快推進技術集成優化、農機農藝結合,提高化肥農藥使用率,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對土壤造成的污染,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補足作物所缺元素,實現多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科技釋放潛能
該集團通過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打造黑土地保護與糧食產能協同高效的技術集成樣板,依托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大河灣示范區,目前已完成24個農場的測土采樣工作,改造了近1000臺二代柴油動力拖拉機,在保護性耕作方面,建立了黑土地保護技術,以及水蝕溝的監測和治理,形成了一套有機肥制備方案。
在特泥河農牧場公司有機肥廠,以牛糞為原料,采取生物菌培育合成技術,經過發酵、翻拌,殺菌、殺蟲、除臭,生產的有機肥用于種植小麥和改良土壤等。集團所屬農牧場公司在畜禽養殖集中區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實現畜禽糞便厭氧發酵處理,鼓勵各類農業生產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養分及有益菌群數量,形成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長發育的土體結構,促進土壤養分釋放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通過不斷注入科技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為黑土地保護插上騰飛的翅膀。
同時,該集團還積極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在黑土地保護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了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截至目前,累計引進近700臺免耕播種機,在大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模式和技術推廣、機械化裝備水平、技術規模和綜合效益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
沃野千里,處處是農墾人辛勤耕耘的碩果,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一定奮力繪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答卷。(王敏)
[責任編輯:任麗華]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