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鑒文明】共創共享幸福之城——呼倫貝爾市穩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呼倫貝爾
“今年,我們小區更換了老舊管道,空地上畫上了停車線,單元里的小廣告不見了,墻面粉刷一新,空中飛線也整理的整整齊齊。困擾了我們多年的問題一個一個都得到了解決。”家住海拉爾區華聯小區的唐大娘,說起小區環境變化感觸頗多。百姓的需求在哪里,創城的目標就定在哪里。
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我市堅持為民惠民,不斷完善城市功能,著力推進城市功能品質升級,大力開展城市人居環境治理,在文明創建中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以德潤城,大力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全域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引導廣大群眾在參與創建中培養文明意識、形成文明習慣、提升文明素養。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給水排水、能源利用、污水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市政基礎設施維護力度,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同步啟動“拆圍透綠”工程,進一步拓展綠化空間、增加城市綠量。通過配建健身器材、維修體育場地等措施,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常態化開展環境衛生整治、交通秩序治理等專項行動,以城鄉結合部、棚戶區、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為重點,深度治理垃圾亂倒、污水亂排、私搭亂建、不文明養犬等久治不愈的城市頑疾。全面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做好占道經營整治、流動攤販疏導等工作。大力開展文明交通暢通行動,突出整治車輛亂停亂放、出租車占道等客等不文明行為,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啟動執行電動車“購買即上牌”源頭管理機制。實實在在的舉措,讓城市形象更文明、更清朗,讓群眾生活更方便、更幸福。
加快推進少兒圖書館、數字文化館和“城市書房”等公共文化服務惠民項目落地實施,廣泛開展文化進萬家、戲曲進鄉村、烏蘭牧騎惠民演出等主題群眾性文化活動和特色文化活動······我市把提升市民文明程度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開展各類群眾文化主題活動,并充分利用“報臺網微端”和“學習強國”等各類平臺優勢,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明風尚教育日常化具體化。發揮全媒體傳播優勢,統籌全市各級各類媒體平臺精心策劃“創城進行時”“創城大家談”“鏡鑒文明”等專題專欄,全方位、立體化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發布,參與互動網民達10余萬人次,累計受眾200余萬人次。
家住海區靠山街道辦事處芳園社區的老黨員劉振發,退休后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因為有水暖維修的技術,他主動為居民修理暖氣、水管,發現小區廣場的健身器材有松動、損壞的現象,他及時拿來工具進行維修。劉振發說:“我雖然退休了,但是能做點啥就做點啥。”
拾金不昧的賈寶坤、李曉平,勇救落水兒童的張漢志,89歲高齡的義務清潔工鄭立忠······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志愿服務隊伍2742支、注冊志愿者32.9萬余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
我市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匯聚形成黨員干部齊上陣、全民上下共參與的強大合力。充分調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發動市直機關、文明單位黨員干部參與文明交通勸導志愿服務,3000余名“紅馬甲”活躍在中心城區主要交通路口、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市、區兩級199家單位結對包聯中心城區531個小區開展共建工作,成功打造“創城在行動,周五我先行”“益心向海”等活動品牌,各類社會組織常態化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關愛留守兒童等志愿服務活動。
成立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協會,廣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揚志愿精神,統籌推進全市志愿服務工作,推動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向制度化、常態化、項目化發展。一系列有深度、有溫度、有高度的志愿服務活動,營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也帶動了一大批黨員、干部、群眾加入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隊伍中。“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正成為呼倫貝爾市民的一種默契與追求。
如今的呼倫貝爾
文明創建蔚然成風
文化活動潤物無聲
志愿服務成為常態
文明城市創建
切實做到了百姓的心坎里
[責任編輯:寶華]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