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呼和浩特,“人情味”很重要呼和浩特新聞
1
11月21日的“草原全媒”客戶端刊發了一篇報道——《孫紹騁到自治區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現場辦公 王莉霞參加》。
報道中的一段話,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孫紹騁說,不論是“放”還是“管”,都要多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著想,及時向群眾說清楚緣由,要方便群眾,要有人情味,不能違背道義、傳統和常識,不能簡單生硬。
很多網友在轉發這則消息的時候,把這段話放在了推介語的位置上……
2
人情味,應該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內蒙古人心胸寬廣、熱情豪邁,人情味應該更濃更重。
呼和浩特疫情發生以來,有很多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在網上流傳——
互相幫助的鄰居,想把居民“摟在懷里”的業委會大姐,堅持給80多歲獨居老人送物資的“大白”,每天做好飯菜送到老人家中的志愿者……
這樣的事兒太多,不一一列舉了。總之,這種人情味,給疫情籠罩的青城帶來了溫暖。
3
不過,也有人情味缺失的時候。
疫情之下,居民出不了門,小區群就成了重要的信息集散地。
但是小區群經常“炸”,“炸”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提的問題總是無解。
沉默的網格員、不接電話的社區和半夜消失的鄰居,成了一段時間小區群里最無奈的話題。
要不然就是硬邦邦往群里扔一句話,大體意思是因防控需要,要封門貼條,足不出家門。
再問就沒了回音,頂多就是“上級要求的”“這你不要管”……
這群就只能“炸”了。
其實也很理解這些網格員和防控工作人員,他們可能真的有苦難言,或者對政策并不了解,不然誰也不愿意吃苦受累還挨著罵。
但是這樣就顯得冷漠了,就激化矛盾了,就鬧到網上去了……
4
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中。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提出了“舉全區之力打贏呼和浩特保衛戰”,其中的舉措之一就是干部下沉。
下沉到哪兒?小區院里、小區群里、重要場所。干什么?發現、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于是,小區群里陸續有了“承諾書”,有了疫情通報,有了問題反饋,有了“請大家放心”“請大家監督”之類的話語……
更有了群眾的點贊和好評。
疑問有人解答,困難能夠解決,話能好好說,有了人情味,自然矛盾就少了。
人之常情,都是青城人,誰還不理解誰。
5
從一定程度上說,抗疫,防的是病毒,守的是民心。
做好群眾工作,一直是我們的優良傳統,疫情當前,更應如此。
很明顯,只有取得群眾支持,防控措施才能落實下去,才能萬眾一心。
其實認真看,呼和浩特的防疫政策在不斷調整,不斷朝著人民滿意的方向去努力。
從符合條件的小區、商超有序放開,到公共交通、鐵路民航的有序恢復,再到理發店、汽修店、通訊營業廳的有序放開……
疫情防控不再“一刀切”,而是越來越精準了,越來越貼近人民群眾的需求了。
從大處說,這是落實國家防疫政策調整的舉措,從小處說,這也是人情味的體現。
政策有溫度,執行有力度,交流有情感度,抗疫勝利就沒多大難度。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也得有點氣度,工作人員其實更辛苦,付出更多,我們也得理解他們、支持他們,這也是一種人情味。
當前,呼和浩特抗疫之戰已經發起總攻,在這緊要關頭,讓政策落得更實一點,讓人情味再濃一點,讓大家的心再齊一點,就能讓煙火青城回來得更早一點。
[責任編輯:孫麗榮]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