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回民區新華西路街道辦事處打造了一間“非遺傳承屋”呼和浩特新聞
本網訊(草原全媒·網記者 劉 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15日,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新華西路街道辦事處,這里剛剛打造完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屋”,正式向群眾開放,展示非遺作品。以后,轄區的3位非遺項目傳承人將定期在這里為居民開展非遺傳承活動。
栩栩如生的布貼畫
走進屋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布貼畫”作品,有《昭君出塞》《草原吉祥娃》《二人臺掛紅燈》《十二生肖》《民族情》《中華民族一家親》《石榴籽心連心》等等,這些作品由內蒙古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布貼畫代表性傳承人崔鎖蓮創作,小小的碎布條,經過剪、拼、貼等工序,可以變幻出許多布貼畫作品。
“現在會做布貼畫的人已經不多了,年輕人更少,民間手工藝是一種藝術,我不希望它失傳,還想叫它走出國門,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中國的手工藝術。”崔鎖蓮說。據了解,她經常走進社區、學校、敬老院等場所,義務教授布藝制作知識。
展示布貼畫、空竹和書法篆刻實物和作品
除了布貼畫外,屋內還展示了抖空竹、書法等非遺傳承項目。記者看到,展示柜里擺放著青花瓷空竹球、大驚雷空竹球、仿古空竹、雙頭異型空竹、大型異型空竹等各式各樣的空竹。轄區居民王邦華是金龍空竹隊的發起人,這支空竹隊讓空竹文化在內蒙古發揚傳承,他們在各大廟會、大型活動、社區、學校等場合,現場表演抖空竹,并教授抖空竹的知識和技能,讓廣大各族群眾了解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王邦華說:“我義務教授抖空竹技藝,就是希望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如今,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喜愛抖空竹運動,傳統的非遺正被賦予當代審美內涵,重回生活。
展示柜里還擺放著“文房四寶”,轄區居民姚靜濤善于寫書法、篆刻,這里的篆刻作品大多出自他之手,他經常參與街道組織的書法實踐活動,與轄區內的書法愛好者揮毫切磋,展現中華書法魅力,讓更多的居民群眾感受傳統古詩文的魅力,傳承書法藝術,并選取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
記者獲悉,這里集結了轄區非遺傳承人的作品,設立非遺作品展示墻、非遺文化展示柜,定期開展非遺傳承活動,讓群眾能夠直觀、生動地認識并了解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責任編輯:賈小燕]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