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域——以文明之力推進“大美察右中旗”高質量發展烏蘭察布
察右中旗,歷史上屬中原農耕文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融交匯區。在庫倫蘇木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綿延六千多年,宛如一縷縷璀璨曙光,照亮了這方塞北之地遠古文明的漫漫星河。歷史的江河奔騰不息,文明根脈薪火相傳。如今,承載著這份雄渾厚重的歷史養分,在歷盡滄桑、富饒美麗的古老土地上,高原人民正以堅定的歷史自信、強烈的歷史主動,守正創新、深耕厚植,創造著新時代現代化建設新的傳奇與榮光。
文明與時代同行,時代因文明綻放。
近年來,察右中旗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力統籌、強化融合,著力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居民文明素質、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為全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精神動能,書寫出了色彩繽紛的大美時代畫卷。
以實踐為本,弘揚時代風尚之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第二批改革試點旗縣之一,察右中旗自覺扛起“創新實踐路徑,打造工作品牌”的政治責任,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及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強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勇于實踐探索。
察右中旗烏蘭牧騎基層惠民演出暨“我為群眾辦實事”綜合志愿服務活動(王寧 趙旭東 拍攝)
察右中旗委抗疫先鋒隊(王寧 攝)
旗國旗志愿服務隊走進光榮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王寧 攝)
旗委、政府高點定位、高標規劃、高效統籌,專門成立了正科級事業單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配備2000平米優質陣地。鄉級文明實踐所達到12個、村級文明實踐站169個、實踐點29個、特色實踐基地13個。發展志愿者5187名,90%以上公職人員注冊為志愿者,成為志愿服務的“常備軍”和重要“旗艦”力量。
按照“精準化設計、規范化管理、常態化開展”的思路,對文明實踐各項活動實行項目化運作。本著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則,開展面對面宣講1865場,組織文藝演出496場,解決群眾困難事、煩心事1739件,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 2300余場,服務群眾2.2萬人。“王老師說事”“新風禮堂”“幸福驛站”“評理議事”“流動服務車”一大批文明實踐品牌深得群眾好評。
在“文化大院”,駐鎮干部、教師、科技人員、法律工作者常態化入農戶、拉家常,宣講政策、評理說事、調解矛盾、送戲下鄉。在廣大鄉村,堅持智志雙扶,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全面推行移風易俗,整治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在抗疫一線,1萬多名志愿者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與其它抗疫力量共同用辛苦指數換取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指數?,F在,“小紅帽”“紅背心”一道道靚麗的“紅色”文明標識時刻活躍在社區小巷、交通路口、農村牧區、景區景點,點亮了群眾新生活,匯聚了文明正能量。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在察右中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新時代文明實踐,從試點探索到全域建設、深化拓展,日愈發揮著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以創建為要,擦亮內外兼修之美。如今,人們漫步在旗政府所在地科布爾鎮,映入眼簾的是煥然一新的市容市貌,整潔亮麗的大街小巷,綠意盎然的廣場公園,井然便捷的交通秩序,舒適優美的社區環境,文明有禮的市鎮居民。在廣場上人們輕歌曼舞,在公園里閑庭信步,在書屋中怡情養性……一處處彌漫著文明和諧的氣息,一個個潤澤小城的文明剪影構成了這座城市最為生動、最為幸福的注腳。
科布爾鎮納令河公園(張海青 攝)
居民在公園(王寧 攝)
居民在科布爾鎮廣場(王寧 攝)
圍繞建設“宜居宜游宜業”特色小鎮,近年來,旗委、政府堅持以創促建,努力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市民。投資30多億元,加強安居、道路、管網、亮化、綠化和美化建設,建成區達到13.5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兩心、三軸、五片區” 空間發展框架、“一河、兩湖、三廣場、十一公園”公共休閑環境和“九縱六橫”市政道路網。聚集40類4614實地測評點位,緊盯城鎮建管和民生領域痛點、堵點和斷點,以攻堅之力,破“頑瘴痼疾”。從地下管網鋪設、背街小巷硬化、建筑立面修復、綠化亮化等項目建設,到老舊小區、農貿市場、公園廣場升級改造,到占道經營、牌匾標識規范整治和城鎮“牛皮癬”小廣告、小區上空“蜘蛛網”、流浪狗清理等城市管理,下足了繡花功夫,做足了精細文章。同時,把“五大創建”與衛生、園林、食品安全、環保模范城鎮聯創,一體謀劃,協同推進,進一步放大了創建勢能,提升了聯創實效。
繼烏蘭察布市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在察右中旗承辦召開后,2023年3月份,在自治區第六屆文明城市表彰名單中,察右中旗名列榜單?,F全旗獲評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自治區級文明單位8個、自治區級文明單位標兵2個、市級文明單位19個、市級文明單位標兵6個。旗級文明鄉鎮5個、文明嘎查村105個、文明家庭98個、文明社區6個、文明校園8個、文明單位18個。創城,為人民群眾創造出了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幸福生活;文明,令這座城市更具實力、更添活力、更有魅力。
以培育為基,厚植崇德向善之美。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積極“培根鑄魂”,弘揚向上向善文化,培育向上向善力量,構筑向上向善精神高地,這已成為全旗凝聚人心、匯聚民力,激勵干部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先手棋”。
《戰地黃花》劇目演出(王寧 攝)
《綏中歲月》發布會暨全民閱讀系列活動進校園(王寧 攝)
黃羊城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集體生日(王寧 攝)
以黨員隊伍和領導干部為重點,在“舉旗幟、悟思想、鑄靈魂”上聚焦發力,開展百余場次專題學習培訓,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以“關鍵少數”深化群眾性宣傳教育,用優良黨風涵養文明之魂、引領社會風尚,帶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堅持立破并舉、德法并重、化育并用,抓住關鍵群體,注重方式創新,著力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舉辦310場次宣講報告,在社區、在機關、在公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宣傳隨處可見,“24字”基本內核已融入全旗各行各業、轉化為全民實踐。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24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新時代好少年”“追尋紅色足跡”等主題實踐教育系列活動206場次,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之美,潤澤校園,化育人心,引導青少年扣好了人生的“第一??圩?rdquo;。堅持守正創新,充分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成紅色文化教育傳承基地——綏中抗戰紀念館,推出11集大型歷史紀錄片《印記》和《戰地黃花》《塞北星火》劇目,編輯出版《綏中歲月》,進一步發揮了文化傳承與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道德之水,滋育“好人之城”。宋娜、賈玉波、張永生、李林142名先進個人, 普通而閃耀的名字背后卻是一個又一個鮮活感人的真實故事。他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高貴品質,樹起了一座又一座精神標桿,賦予了這座城市更加深沉光鮮的文明氣質,讓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目前,全旗涌現出“好人”2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1名、全國最美家庭2戶、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1名、“內蒙古好人”12名、“道德模范”1名、“感動”3名,市級“新時代好少年”70名。每一位好人形成的“小氣場”,正匯聚成“德潤中旗”的“大氣候”。
從“零星美”到“處處美”,由“顏值美”,到“內涵美”,一座小城因文明的浸潤而正悄然發生著內外兼修的華麗蝶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察右中旗正以昂揚的姿態,向著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綿綿用力,踔厲奮進,文明之花在大美察右中旗廣袤大地,必將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熠熠生輝。(作者:張建林)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