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平臺 扶困大幫手包頭
“流動當鋪”在小區內回收廢品。
5元理發、10元洗車,這個與現代城市不相匹配的生活消費,卻為部分低收入群體搭建起了再就業的平臺。
“現在靠著這份收入,全家人的基本生活也能正常維持了。”11月30日,記者見到張旭萍時她正在為北新社區的居民理發,嫻熟的手藝讓居民頻頻豎起大拇指。“技術很好,收費還便宜,我們都找她理發。”居民王大娘高興地說。張旭萍告訴記者,因車禍導致腿部留下后遺癥,沒有穩定工作的她家庭負擔非常重。因其擅長理發且技術嫻熟,考慮到現階段理發是最合適她謀生的行業,北新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幫助她成立了“萍姐理發”工作室,面向轄區居民推出5元理發服務。“平時我為行動不便的居民上門理發,大家見面的機會多了,鄰里關系越來越好了,我的客源也慢慢穩定了。”
“我們社區待(就)業人口較多,就業需求較大。45周歲以下待業人群存在思想落后、家庭負擔較重、就業信息閉塞,缺乏職業規劃、崗位不固定等問題,特別是殘疾人和45周歲以上人員就業機會更是寥寥無幾。”北新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申燕告訴記者,包頭市青山區青山路街道北新社區位于復興大街以北,屬于城鄉接合部,共有居民3172戶,5883人。像張旭萍這樣的待(就)業人口占28%。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居民的再就業問題,需要因人設崗、精準扶持。
69歲的李德與老伴育有一子,兒子智力殘疾,日常靠老伴3000元的退休金生活。考慮到李師傅家的情況,社區選定了戶外洗車這一可以在家門口再就業的工作。在解決了毛巾、拖把、洗車用水等問題后,李師傅的“移動洗車站”開業了。為社區居民提供10元洗車服務,零成本創業給李師傅一家帶來了增收了希望。
劉保印的老伴是一名殘疾人,老兩口沒有退休金,社區在征求其意見后,設立“流動當鋪”,為劉師傅購置了電子秤等創業工具,在小區內回收廢品。不論廢品多少均提供上門回收服務。“流動當鋪”的設立,不僅增加了劉保印一家的收入,還有效緩解了樓道亂堆亂放現象。
如何解決居民家中下水管道堵塞、電路故障等突發難題?北新社區聚焦需求端,找準為民“著力點”。隨著招募擅長電工、水暖工、管道疏通、家電維修居民的通知發布后,社區通過整合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意愿的居民,一支擁有8名固定成員的“鄰里巧匠”志愿服務隊成立了,大家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為居民提供24小時水電維修、管道疏通等便民服務,為零工開辟“第二職業”,收入穩定服務質量高,這一做法得到了居民的認可。
“除了點對點幫扶,我們還試行送崗上門、送工進企,推動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我們聯手青山區就業局舉辦了6次招聘會,共匯集了雙良集團、晶澳、榮華夢、萬達商圈等30余家大中型企業,提供了包括操作工、普工、服務員、文員等539個就業崗位,參與居民600余人(次),達成初步意向130余人,解決了居民就近求職的問題。”張申燕說。
“輸血”更要“造血”。通過“開導、引導、幫扶”三項具體措施搭建起的“小平臺”,讓越來越多的居民在這里擁有幸福感、獲得感。如今,“萍姐理發”“移動洗車站”“流動當鋪”均已收獲了穩定客源。大家口中的“萍姐”張旭萍現已是社會組織的“合作伙伴”,為社區居民、更多行動不便的老人服務。“社區幫助我再就業,我也會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鄰里感情才會越來越深”。(文/圖 記者 李春燕)
[責任編輯:任麗華]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