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居”變“優居” 幸福感升級烏海
居民在小區內健身。
趙榮 文/圖
從排污管道常堵常溢到給排水、暖氣等地下管網全部換新,從小區路面破損難行到柏油路平整暢通,從住宅樓外墻斑駁脫落到立面改造、粉刷一新,從缺乏休閑場所到口袋公園舉步可達……從“面子”到“里子”,從“硬件”到“軟件”,2023年,我市60個老舊小區、11910戶居民感受到了小區從“憂居”到“優居”的幸福升級。
2023年12月29日,記者步入海勃灣區站南東小區看到,平坦干凈、標線清晰的柏油路,簇新、亮眼的紅色面包磚地面,復古的涼亭,造型別致的花壇,各類嶄新的健身器械……小區全新的面貌讓人眼前一亮。暖陽下,居民三五成群,這邊打著撲克,喜氣洋洋;那邊在步道上漫步,談笑自若;健身器械上,80多歲的徐若蘭和鄰居一邊扭腰鍛煉,一邊聊著小區可喜的變化。
徐若蘭告訴記者,從小區2005年交工起,她就搬了進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墻面破損、道路坑洼,陳舊的面貌著實影響居民生活,也影響城市形象。“我家住在一樓,這幾年下水道頻頻返水,污水從地漏、洗碗池往出冒,家里一地臟水、臭味不說,沙發家具都被泡過。每次都是居民自籌疏通下水,可管道細、排水本就不暢,總疏通也不是個事兒。”徐若蘭說,“現在好了,給排水、供暖管道全部換新,小區里還新增了活動室、健身器械、棋牌桌、健身步道,車輛停放有序、居民活動有地兒,到處煥然一新、井井有條,我們仿佛搬進了新樓房。”
與之一街之隔的站南小區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區做了綠化、地面硬化,新增了停車位,換了水暖管道,更換了單元門,粉刷了樓道,新蓋了車棚。小區內部大變樣的同時,不少居民重新進行了室內裝修——小區從內而外散發著“新意”。
正在擦玻璃的張興俊開心地告訴記者,本來準備換新房的他接到社區“關于老舊小區改造征詢意見”的電話。“接到電話我還蒙了半天,這從天而降的‘餡餅’竟不偏不倚地砸中了我們。”張興俊指著屋內說,趁著老舊小區改造,我們緊跟各個施工隊的腳步,整個單元更換了老舊的入戶鑄鐵排水管,我家新換了窗戶,新裝修了廚房、衛生間,安裝了嶄新的浴室柜、馬桶,就連客廳用了十幾年的茶幾、電視柜也換成了當下最流行的。不僅他家隨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步伐給自家裝修,那段時間,全小區的電鉆聲此起彼伏,仿佛奏響了一曲小區改造的歡樂樂章。張興俊的愛人徐靜說起小區的變化,滔滔不絕:小區有兩個自行車棚,可家門前的這個已閑置多年,周邊藏污納垢,還影響采光,如今這里被嶄新的活動室取代。房前屋后也亮堂了,路面整潔、車輛停放有序、景觀廊亭大氣新穎。不僅如此,小區南側新建了口袋公園,路邊灰撲撲的水塔被粉刷一新。“那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主題的宣傳畫描繪的就是我們的心聲。”徐靜說。
老舊小區改造,市區兩級住建部門堅持“一小區一策”原則,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改造,真正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讓一個個老舊小區成為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嶄新小區、幸福小區、和諧小區。
[責任編輯:辛永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