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為防災減災裝上“智慧大腦”呼和浩特新聞
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事件增多,自然災害頻發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挑戰,城市作為人口密集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今年5月12日是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在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記者針對內蒙古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行了調查。
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15億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德勝溝是革命老區,因峰巒疊嶂、阡陌縱橫而成為戶外驢友打卡熱門地。2023年7月2日,德勝溝境內的倒反溝突發強降雨引發山洪,在溝內游玩的3人失聯,找到時均已沒有了生命體征。“這是血的教訓。出行一定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不能有一點僥幸心理。”內蒙古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處長李永奇最近幾天正在德勝溝調研,他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在呼和浩特,像德勝溝、小井溝、九龍灣等大大小小的山溝有300余條,每年夏天進山游玩的游客很多,盡管在主要山溝設置了警示牌,在極端天氣前夕發布預警信息,仍然有不少人冒險進山。
呼和浩特市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
一份來自自治區應急管理廳的最新報告敲響警鐘,自然災害并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時刻潛伏在身邊的現實威脅。據統計,內蒙古常見的災害包括干旱、風雹、洪澇、雪災、低溫冷凍、沙塵暴等,2023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12個盟市90個旗縣(市、區)256.3萬人受災,因災死亡5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234.8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153.2千公頃;倒塌房屋15間,損壞房屋617間;直接經濟損失115億元。
智慧應急平臺整合多部門數據
“水位:0,正常停車……”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永泰城匯景西門附近低洼路段公共停車位,城市洪澇災害監測預警及管控系統在夏季發揮著重要作用。警示系統由控制器、遠傳數據設備和LED顯示屏、太陽能電池板等組成,具有水位信息遠程傳輸和實時監測功能。記者注意到,預警系統旁邊還張貼有二維碼,掃描可及時掌握停車位置的積水信息以及挪車警示。
介紹智慧應急平臺
住在附近的劉女士深有感觸:“遇到強降雨或者連續降雨等惡劣天氣,這一帶短時間內很容易積水,車輛被淹時有發生。有了這個監測系統后,下雨天車輛停在附近,手機就能接收到警示信息。”
從2022年起,城市洪澇災害監測預警及管控系統在呼和浩特多個公鐵立交橋、城市低洼路段和部分地下停車場開始運行,不僅能隨時查看道路積水情況,也為供排水部門搶險提供了更加科學精準的數據信息。
在呼和浩特市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通過建立智慧應急平臺,整合氣象、地震等多個部門數據,實現災害信息的快速共享與決策支持,為城市安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呼和浩特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王立明接受采訪時表示:“智慧應急平臺除了實現對專家管理系統、重大危險源系統等9個系統的調度,還打通了氣象、交通、林草、供熱、供暖、供水、供電等9個職能部門的數據通道,一旦全市進入緊急狀態,我們能第一時間通過屏幕進行調度,更加便捷地進行救援,避免生命財產損失。”
城市洪澇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發揮作用
天氣預報、衛星云圖、氣象雷達……在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指揮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各項數據,為各級指揮員做出決策提供幫助。
“預警監測平臺引進了中科院森林火災衛星監測系統,提高火情及時感知能力,還接入氣象、地震等多個自然災害預警監測服務平臺。這套系統的應用,讓我們在火勢蔓延前迅速采取行動,一旦發現火情跡象,立即啟動預警機制,大大縮短響應時間。”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指揮中心助理張冉承介紹說。
947處應急避難所隱藏在身邊
位于呼和浩特市興安北路的阿爾泰游樂園,草坪上隨處可見應急篷宿區、應急供水、應急廁所、應急醫療救護等標識,作為市民親子游玩熱門場所,阿爾泰游樂園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應急避難所。據了解,呼和浩特有大大小小68處應急避難所,其中阿爾泰游樂園面積最大,一旦發生地震、洪澇、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可同時容納20萬人避難,除了最基礎的應急供水、供電等設施,還建有停機坪。
目前,應急避難所多是依托公園、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等現有場所建設,統籌防災減災救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截至2024年,內蒙古應急避難場所達到947處,其中呼和浩特市68處,包頭市116處,烏海市30處,赤峰市125處,通遼市37處,鄂爾多斯市68處,呼倫貝爾市53處,巴彥淖爾市98處,烏蘭察布市69處,興安盟130處,錫林郭勒盟111處,阿拉善盟42處。
防災減災意識亟待提高
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海拉爾路街道、玉泉區昭君路街道、中山西路街道等多個社區,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仍存在明顯不足,亟待提高。
針對“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遇到山洪往高處走還是順著河道走”,超40%的人選擇“順著河道走”;參加過應急演練的受訪者比例僅為20%,經驗嚴重匱乏。還有一些居民無法準確識別災害預警信號以及如何采取初步自救措施。
“面對嚴峻的災害挑戰,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是當務之急。”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新聞宣傳處處長許健表示,“這不僅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教育投入,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從學校到家庭,從企業到社區的全方位防災教育體系。”
新城區海拉爾路街道基層黨建辦主任李艷紅對記者說,社區作為基層工作的最前沿,提升防災避險能力是確保居民減少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除了不定期開展防災知識講座和應急演練,還要加強防災設施建設,針對轄區建筑施工現場、老舊小區平房危房及地勢低洼路段,建立隱患臺賬,持續關注房屋情況并根據雨情提前安排轉移,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文·攝影/草原全媒·網記者 張巧珍 實習生 王佳瑤
[責任編輯:賈小燕]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