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全力打造“可信賴”發展環境見成效呼和浩特新聞
自誠信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圍繞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以解決四個領域誠信建設中的短板弱項為出發點,出臺了“1+1+N”工程建設體系方案,即《呼和浩特市推進誠信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呼和浩特市誠信建設工程任務清單以及若干具體項目實施方案,細化了50項清單任務,以“首善之地”的標準全力推進各項任務落地,已取得初步成效。
政務誠信方面:全面推廣柔性包容執法,截至4月,已有160項處罰事項納入免罰、輕罰清單。聯動糾治行政行為,截至4月,全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100%、行政機關敗訴率為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下放涉及全市30個委辦局,125項依申請行政權力事項。確定全市“一件事一次辦”項目325項。探索建立企業開辦住所托管機制,為150余家企業提供住所托管服務,累計節約成本200余萬元;推進政府守信踐諾,截至4月,共兌現各類獎補資金1.31余億元;在“信用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網站、政務服務大廳開設“政府違約失信投訴”窗口,已處理3起相關問題線索,均已辦結。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政府失信行為大排查、大起底,匯集涉及52個部門、7個地區的政府失信行為;推動全市90余個黨政機關單位建立公務員誠信檔案。
商務誠信方面:建強信用歸集平臺,截至4月,歸集“雙公示”信息50.8萬余條,行政管理信息6.7萬余條,水電氣等特定信用信息64萬條,歸集公示司法、勞動用工、稅務、安全生產和市場監管等領域信用“紅黑名單”信息兩萬余條;大力推動科研等23個重點領域使用信用記錄,開展信用評價工作,依據信用報告實施差異化監管,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創新開展各類守信激勵場景,如“信易批”對全市596項事項實施容缺受理審批、幫助全市2034戶失信主體完成信用修復等。全市近5萬家企業被評為自治區“誠信典型”企業,數量位居全區首位;加強重點領域信用懲戒機制建設,如道路交通運輸領域,2024年已累計查處各類擾亂道路運輸市場秩序案件720件;推進信用融資發展,“信易貸”平臺累計助力136家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3.43億元,“助保貸”累計為758家中小企業融資42.18億元,“銀稅互動”平臺為民營企業發放貸款8.12億元。
社會誠信方面:由11部門組成的行業誠信建設宣講團,開展宣講30場。圍繞打造誠信文化精品,策劃推出“誠信之美”等一系列主題文藝作品;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地,開展“弘揚誠信美德”好家風故事誦讀、“培育青城誠信文化爭做新時代誠信少年”中小學生主題書信征文活動、“翰墨飄香‘書’誠信”等誠信教育活動550余場。在3條商業大街、58條主次干道、交通場站LED大屏、全市地鐵及公交車電子屏、出租車頂燈以及市屬媒體刊播誠信建設公益廣告、宣傳標語,累計播放4500萬條(次);市屬媒體開設“構建誠信教育體系”等專題專欄,刊播發新聞報道450余篇;選樹誠實守信類別在內的“青城好人”20人,推出誠信好人李平安人物短視頻,選樹替亡子還債43萬元的誠實守信內蒙古好人霍石柱,入圍一季度“中國好人榜”。截至4月全市共計向社會披露失信被執行人信息182條、曝光失信案例45個,形成查處一案、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
司法公信方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警務綜合信息平臺”等平臺,推動執法司法流程信息“點對點”公開。截至4月,法院系統公開裁判文書6950件,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率99.51%,檢察系統公開程序性信息1843件;公安機關開展“昆侖2024”專項行動以來,全市環食藥偵部門破獲刑事案件3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4人,涉案金額127萬元;推進司法服務保障,制定出臺《政法機關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22條措施》,解決好各類市場主體急難愁盼問題;縱深推進“法院+N”執行聯動機制,與公安、城管等部門協同配合,破解查人找物、打擊拒執等堵點難點問題,截至4月,納入失信名單3183人次,司法拘留77人次,判處拒執罪3人。開通涉企案件審執“綠色通道”,堅持優先接待、優先立案、專項執行,提升執行效率。截至4月,受理涉企執行案件7838件,執行到位8.28億元,有力緩解了企業經營資金壓力。(青橙融媒記者 武子暄)
[責任編輯:孫麗榮]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