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山入城”山更幽呼和浩特新聞
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已將大青山前坡建成首府的“綠肺”和北方天然生態屏障,并構建起區域生態廊道和立體生態觀光體系——
夏日炎炎,走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微風送來陣陣清涼。舉目遠眺,層巒疊嶂;環顧四周,風景宜人。蒼翠的松林,撒歡的狍子,點綴在山林間的花叢樹影,無一處場景不美。
很難想象,這里也曾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禿山。在一代代青城人不懈努力下,變成了如今“萬里藍天白云游,綠野繁花無盡頭”的萬畝林海。
“過去這山上光禿禿的,大風一起飛沙走石。”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水磨村村民李永剛回憶起來感慨良多,“咱們這地方土質不好,還缺水,撂荒地一片接一片。”
李永剛告訴記者,隨著大青山前坡生態一年比一年好,村里人的日子也跟著一天比一天紅火。“前些天,山里的野狍子和野鹿跑到村口的露營地找吃的,還跟游客玩了一會呢。游客說從沒見過野生動物,下次來呼和浩特還要來咱這玩。”
“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2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呼和浩特這幅新畫卷,起筆于“一片林”,轉承于“一棵草”,落筆于“兩山理念”。
在新城區保合少村往北的三北防護林中,管護員們正在進行林區日常撫育管護。這片2000畝的林區是呼和浩特市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期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經過40余年用心盡責的撫育,種下的油松、樟子松等幼林已長成郁郁蔥蔥的林海,這便是“禿山”變青山的“起筆之處”。
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新城區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大青山前坡早已成為呼和浩特“綠肺”和北方天然生態屏障及區域性的生態廊道。統籌實施生態環境修復提升、生態搬遷異地遷建、溝系治理、排污管網建設等工程,構建起立體生態觀光體系。
2020年,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再現生態草原怡景的敕勒川生態谷沿線生態提升工程正式啟動。這個接續“三北”工程攻堅戰的最新生態建設工程,不僅讓大青山更綠、更美,還將北疆生態屏障筑得更牢、更穩。
《新城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鞏固提升三年(2021—2023)實施方案》《新城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新城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計劃》等制度性文件的落實,將“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評估指標20項內容,細化為48項重點任務,制定了工作臺賬,明確責任領導和主要責任部門。通過強化制度建設,形成了以上率下、層層抓落實的有效局面,全面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形成共識、入腦入心,增強了全民抓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實踐,書寫了厚重答卷;時間,見證了美麗蝶變。
新城區根據實際提出“攬山入城”概念——進一步拓展城區綠化空間,讓城區的水系、綠地與大青山前坡互聯互通,治理力度加大,植綠面積延伸,推動全區生態自然資本保值增值。建設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基因庫、小動物棲息地,進一步完善海綿城市、中小微濕地和雨水花園等生態功能,營造疏林草原風貌,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展示區。
在大青山下,蒙草集團不僅把荒地禿山變成了綠意盎然的青山、草原,還依托“鄉土種源”擴大修復成果。如今,該集團收集了鄉土植物種質資源6萬份、植物標本15萬份、土壤樣本150多萬份,在內蒙古以及西北其他地區修復草原、沙地、礦山、廢棄地等3000萬畝。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城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相關部署要求,大力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向好。”新城區委書記趙永剛表示,通過多年努力,新城區先后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一鄉一品”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新城區形成了“生態修復+產業轉型”“生態文化+產業延伸”“生態旅游+復合產業”的“新城模式”,也詮釋了“增綠添金、借綠生金、促綠成金”轉化的“新城路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3年10月,新城區被正式授牌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惱包鄉村全季旅游、水磨大青山健身步道、甲蘭板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行走于“林愈靜、山更幽”的山水新城,隨處可見以綠為底、點綠成金的成果。(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張慧玲 實習生 梁良)
[責任編輯:邢俊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