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瞧瞧 牛年新春關鍵詞烏海
■新春走基層
蘇如娜 文/圖
春節7天假期結束,人們各自回到工作崗位。今天,雖然是牛年的第二個工作日,但“年味”并未淡去,人們掛在嘴邊的話題,仍是與春節有關。
過年,是中國家庭的“集體儀式”,即便受疫情影響,今年許多人未能回家鄉團圓,但這并不能削弱“年”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性。這個承載著人們特別情感的節日,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不一樣的過法和意義。今年您的春節是如何度過的?如果進行總結,您又會使用哪些關鍵詞?春節前后,記者采訪了部分市民,從中選出了一些關于春節的關鍵詞,您是否有印象,怎么看呢?
享團圓
“年味”濃郁,在于團圓。無論貧窮或富有,在這個四海同慶的傳統節日里,陪伴在家人身邊是每個人的愿望。回家,自然也成為中華兒女最濃的鄉愁。
今年29歲的王磊,每年都要回包頭與父母一起過春節。由于工作繁忙,今年大年二十九他才匆匆踏上回鄉的火車。他告訴記者,雖然春節假期只有7天,但這7天意義非凡。新春伊始和家人度過,是對前一年家人勤勞付出的感謝,對未來一年的美好祝愿。
“烏海和呼市雖然相距不是很遠,但我每年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并不多。所以春節回家與家人歡聚一堂,是我過節的唯一選擇。”邰宇豪說,考慮到疫情原因他在出行前便提前做了核酸檢測,并做好了個人防護。
結婚兩年的方蘇檬,去年春節到深圳陪伴公婆,今年則留在烏海,陪父母過節。
“考慮到‘就地過年’的號召,我和愛人在和公婆商量后決定留在烏海陪我爸媽過年,等天氣暖和起來,疫情進一步向好時再到深圳看望公婆。”方蘇檬說。
方蘇檬父輩、母輩的親戚大多都在烏海,這個春節一家人不僅在一起吃了頓團圓飯,初一到初六也是團聚不斷、歡樂不斷。
“我家親戚少,每年過年也就熱鬧頭兩天,今年和她在烏海過年是整整熱鬧了一個春節。”方蘇檬的愛人肖宇告訴記者,這個春節雖然沒能和父母團聚,但自己仍過得十分“過癮”。
忙碌了一年,和父母家人圍坐在一起,“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哪怕只言片語也都洋溢著愛意。一個個飽蘸親情的春節故事,既詮釋了“團圓”這濃郁“年味”,也是人們對家庭幸福共同的精神守望。
異地過年
在烏海工作的李新,家在河南省新鄭市。李新告訴記者,自去年春節至今,自己快一年沒和家人團聚了,考慮到疫情原因,今年他和妻子留在烏海過了年。但春節前他專門寄了牛肉干、奶酪、烏海葡萄等特產回去,每一樣東西都是他精心挑選的,飽含深情。
大年初五記者撥通了李新的電話,他語調輕快地告訴記者,今年雖未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但這個年仍過得熱鬧。“有3個一起來烏海工作的老鄉,今年都沒回去過年,我們4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了年夜飯,還一起去了沙漠、滑了雪。”李新說,讓他更感到欣慰的是,春節期間他賺到了雙倍工資,這個月能多攢不少錢。
今年是王童在美國求學度過的第三個春節。大年初三在與記者的視頻聊天中,王童說:“已經3年沒回家了,特別想家。”
由于當地疫情仍然較重,華人圈往年熱鬧的春節活動都不再舉辦,但節日氣氛仍然悄悄地流轉在華人中間。
除夕上午,王童想去華人超市買個紅燈籠,卻發現已經售罄,還有過年用的“福”字等裝飾品和掛件也賣得很快。“年前,我和身邊的留學生就商量好了,除夕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是咱春節的儀式感,不能少。”除夕晚上,王童與朋友們“抱團取暖”,用各自的拿手好菜一解鄉愁。他們準備的春節菜單上,都是家常菜:可樂雞翅、排骨蓮藕、炒蘿卜絲、紅燒豬蹄、炒土豆絲……王童是山西人,準備的竟是燜面。
國內除夕下午,正是美國時間前一天半夜。隔著時差,王童大半夜起來用視頻的方式向家人拜年問好。遠隔重洋,手機屏幕的另一頭,看到家人準備了一大桌子年夜飯。那一刻,以前在家一起過節的回憶泛上了他的心頭。“3年沒回家過年了,雖然是個‘北方漢子’,每逢佳節也特別想家。好在今年夏天就能畢業回家了,希望新的一年家人新年身體健康,幸福快樂,等我回家。”
品家肴
美食是春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節前每家每戶都要采買年貨,零食、水果、生鮮蔬菜缺一不可。
2月3日,蔡佳便和婆婆一起開始炸丸子、土豆、酥雞,為年夜飯做起了準備。她說,準備好這些頗具“年味兒”的菜肴才能好好過年。“燉肉、紅燒魚、炸帶魚,拌幾個涼菜,弄一鍋丸子湯,這些都是過年必備的飯菜。”蔡佳說。
年夜飯是春節的“大餐”,一家人圍坐一起,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把濃濃親情融入其中。年夜飯的菜肴多,且大多都是掌勺人的拿手菜。從除夕下午開始,精通廚藝的人便會在廚房忙碌起來。
“幾乎每年除夕夜,大哥、小妹還有我,3家人都會聚在老母親家,3家人你帶這個,我做那個,年夜飯很豐富。”47歲的汪澤告訴記者,每年的年夜飯必不可少的菜肴有母親燉的羊肉、大嫂燉的魚、愛人做的紅燒肉、自己拌的涼菜,這些菜不僅味道鮮美,讓人垂涎,更重要的是這些菜早已成為全家團圓的符號,是春節特有的味道。
今年許多人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雖然沒能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但是他們的年夜飯卻一樣豐盛。
李新和3個老鄉即4個家庭在除夕夜當天上午便聚到了李新家準備年夜飯。“大家做的都是河南菜,辣椒塞肉、雞蛋燜粉皮、青椒肉絲、老虎杠子雞……吃得很痛快。”李新說。
這個春節,就地過年成為新風尚。
未能回鄉的人們,他們身邊也許沒有熟悉的鄉音,卻有盈盈光亮溫暖心房。這也許是年味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心中有家,心中有愛,他鄉便是故鄉。
搶紅包 云拜年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春節的拜年方式呈現多元化,在傳統拜年方式的基礎上,疫情發生后,紅包、微信拜年進一步成為拜年新時尚。
家住海南區幸福小區的白若冰說,她的春節是和電腦、手機一起過的。“過年大家都少不了互相拜年,以前是短信發祝福,現在是微信祝福,從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開始,手機像中了病毒一樣,祝福消息一條接一條地涌進來,天南海北的朋友都通過微信送上了新春祝福。特別是去年和今年,在大家盡量避免登門拜年的大環境下,微信拜年成了更普遍的拜年方式。”白若冰說。
曾令人興奮的“壓歲錢”,也被微信紅包逐漸取代。“搶紅包、發紅包是必須的,各種親人群、同學群、同事群、工作群,從臘月三十起就紅包不斷。除夕夜我啥也沒干,搶了一個多小時的紅包。我父母今年都50多歲了,除夕夜也抱著手機不停地搶著紅包,就連我爺爺也在初一當天在親人群里發了紅包。”家住海南區的單連杰慨嘆著過年的變化。
“搶著紅包睡覺,醒來第一件事情還是搶紅包。”今年31歲的鄭嶼這樣形容自己春節幾天的狀態。“春晚開播時我坐在電視機跟前,但是演了什么我一點印象都沒有,基本上就是左耳進右耳出,因為在忙著搶各個群里的紅包。”鄭嶼說。
“我們有個大學同學群,畢業好多年,平時聯系不多,在群里發言的人也不多,但這個春節因為搶紅包,群里一下子就熱鬧了。不少人都在群里發紅包、搶紅包,其實紅包金額不多,有時也就搶幾分錢,運氣好也就搶幾塊錢的,但搶到就很快樂。其實,真不在乎這個錢,就是圖個熱鬧,通過搶發紅包增進了大家感情。”她說。
春節期間,鄭嶼共搶收到104個紅包,282.14元,在朋友圈里不算少。最多的一筆搶了18.54元,最少的只有0.01元。鄭嶼一度覺得自己“賺了”,可是,當她打開自己發出的紅包時才發現,自己發出了76個紅包,一共311.88元。“雖然多發了點兒紅包,但過年嘛就圖個熱鬧、喜慶,多發點兒紅包也值。”她說。
看電影
如今,過年看電影已成為很多人春節的“必選項目”。12日大年初一,《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煥英》《刺殺小說家》《人潮洶涌》《新神榜:哪吒重生》《侍神令》《熊出沒:狂野大陸》7部不同類型的電影同日上映,票房超17億,觀影人次近3500萬,打破了2019年大年初一創下的中國影史單日14.58億票房紀錄。
據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初步統計,截至17日17時,2021年春節檔電影票房達75.44億元,繼2019年59.05億元后,再次刷新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同時創造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全球單一市場周末票房等多項世界紀錄。
大年初二,家住新聯邦的楊旭帶著父母一起走進了影院。“今年春節檔的好幾部電影我都很期待,初一我就買了票,約好了家人。”楊旭告訴記者,未來幾天他仍有觀影計劃,爭取在初七上班前,將比較期待的3部影片都看了。
“在十年前,大年初一還是影院的例行休息日,大多數電影院會在除夕下午開始歇業。而如今,與家人一同觀影過年,成為春節長假期間熱門的活動之一。”海勃灣區某電影院工作人員介紹。
初四當天記者打開某網絡售票平臺看到,熱門影片當天下午的場次,上座率大多都在70%以上,若臨近放映時買票則只能買到第一、二排的座位。
其實,有關新春的“關鍵詞”遠遠不只以上這些,還有“聚會”“見家長”“本命年”“走親訪友”“讀書充電”“滑雪”“打牌、唱歌”“運動”“看花燈”……記者采訪中,聽到了許許多多的新春“關鍵詞”,說這些“關鍵詞”時,大家臉上都滿是微笑,這些詞是人們在牛年春節的美好感受,是人們對牛年春節最美好的回憶,這些感受和回憶承載著溫情與感懷,頗具意義、彌足珍貴。記者蘇如娜
[責任編輯:邢俊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