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路子,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烏海
書法已成為烏海學生的必修課。本報記者 郝飚 攝
烏海市市域社會治理中心。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攝
京運通新材料項目。 本報記者 郝飚 攝
發展現代農業讓農區居民增收致富。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攝
老舊小區美化工程。 黃建飛 攝
東源科技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本報記者 郝飚 攝
鳥瞰烏海市人民公園。 石歷增 攝
烏海湖大橋暢通城市東西。 石歷增 攝
□本報記者 葉文暢 于海東 柴思源 郝飚 孟和朝魯 莊圓 《烏海日報》記者 趙永剛
近年來,烏海市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持續抓好優化營商環境,堅決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有效推動了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培育壯大新動能
高質量發展步伐穩健
工業是經濟升級的主戰場,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近年來,烏海市圍繞產業轉型,加快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興信息產業、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新時代要求、具有烏海特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5月13日,位于烏海市烏達工業園的烏海海易通銀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產業基地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手頭的工作,已初見雛形的車間廠房等待著生產線的進駐。
“這個新能源產業基地主要用于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生產、新能源車輛組裝及銷售等,基地土建已經基本完工,主體框架成型,6月份就能建成投產,預計實現年營業額7.9億元,可帶動2000余人就業。”企業經營管理部副部長陳皓年說。
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具有來源廣泛、低碳環保、安全可控等多重優勢,是未來技術變革和能源發展的方向。烏海地區化工產業完備,每年工業副產氫約80億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富氫城市,發展氫能源產業條件優越,前景廣闊。
近年來,烏海市高度重視氫能源產業發展,編印《烏海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先后出臺了《烏海市加氫站管理辦法(試行)》《烏海市關于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烏海市氫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補貼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在制度層面為氫能產業鋪路架橋。
如今,國內首條氫基熔融還原高純生鐵生產線在烏海正式建成;國內首座民用液氫工廠在烏海投運;銀隆新能源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落地;氫能源公交車交付使用……一個個氫能源項目的落地,加速了烏海氫能產業鏈的逐步形成,依托豐富的氫氣資源,烏海市在資源轉化增值上巧做文章,將綠色發展項目作為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多年來,烏海市還不斷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立足煤焦化工、氯堿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延鏈補鏈強鏈為重點,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逐步實現從傳統產業向新型、多元和循環發展的格局轉變,從“依賴資源”向“依托資源”到“超越資源”的跨越。
鐵拳出擊治污
扛起黃河入蒙首站首責
烏海市地處黃河上游,是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近年來,烏海市堅決扛起黃河入蒙首站首責,落實“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發揮烏海在黃河流域的獨特優勢,不斷加大黃河流域烏海段的生態保護力度。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烏海市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為鐵規矩,緊盯突出問題,統籌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深入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治理、產業轉型升級等六項工程,堅持治礦、治企、治水、治車、治路、治氣、治場 “7治” 多管齊下,采取超常規舉措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烏海市還加快推進礦區自燃火點治理、排土場整治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累計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14座;積極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與石嘴山市簽訂了《石嘴山市、烏海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深入實施工業爐窯、揮發性有機物、物料堆場揚塵污染整治等重點治理工程,組織完成大氣治理項目324個;30臺礦區公共道路機械化清掃車投運,礦區環境智慧管控系統精準監控130余家礦山企業;全市2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市5座污水處理廠達標率99.6%……
一項項耀眼數據的背后彰顯了烏海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決心。
與此同時,烏海市還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先后實施甘德 爾山沙坡花草帶綠化、黃河庫區大壩綠化等多項重點生態工程;開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和規范化建設;從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水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強化源頭控制,加強過程管理,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深入落實河長制,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實施沿黃岸線防護等重點工程,完善水沙調控機制,確保黃河烏海段安瀾。
優化營商環境
激發市場活力
“營業執照需要再復印一份,這張單子上還需要加蓋公章,咱們大廳能免費復印……”日前,在烏海市政務服務中心A1號窗口,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何云飛不到10分鐘便將叉車落戶業務辦理完畢。如今的烏海市,老百姓辦事情越來越方便高效了。
準備材料少、審批速度快、服務貼心是現在烏海市市民和企業前來政務服務中心辦理業務的切身感受。今年以來,烏海市政務服務中心在“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基礎上,聚力優化信息資源,整合公共服務資源,高效服務企業,改善民生關注,全力打造“一網辦”“掌上辦”“幫您辦”“滿意辦”政務服務品牌。目前,全市5393個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承諾時限較法定辦理時限壓縮43.54%;即辦件1934項,占比35.86%;最多跑一次5225項,占比96.88%;網上辦4549項,占比84.35%。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烏海市各相關部門均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市發改委積極對標對表先進地區,結合單位工作職能,制定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舉措10項;市公安局從“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成本”4個方面出臺了多項戶籍便民措施;市人社局圍繞綜合類、社會保險類、就業創業類、服務原神華移交退休人員類、人事人才類5個方面,推出15條便民利民措施;市自然資源局制定出臺了10項工作舉措……
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秉承著“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和“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發展理念,烏海市還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實現政務服務“一網受理、全城通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區、鎮(街道)三級政務服務網絡,最大限度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跑動、減成本。全面推行掌上辦、網上辦等政務服務模式,努力讓群眾“一次不用跑”。全面落實援企惠企、減稅降費政策,推動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烏海市將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為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凝聚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孟捷]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