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青年打開振興鄉村新通道包頭
萬勝壕村紅色電商平臺內的農品展。
楊汶興正在直播帶貨。
“大娘,微信又有訂單啦,我過來取兩只大紅公雞。”晨曦初露,包頭市固陽縣金山鎮萬勝壕村“兩委”干部楊汶興來到了王正窯子村村民李大娘家中,為萬勝壕村紅色電商平臺新接到的訂單取貨。李大娘笑呵呵地將雞遞給楊汶興:“多虧有了你,今年我這雞不愁賣!”
楊汶興生于1998年,是一名標準的“95后”。2018年,從校園步入社會,楊汶興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家鄉固陽縣金山鎮萬勝壕村。
從大城市回到鄉村的他,最初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水土不服”。“村里的工作機會少,適合年輕人的工作就更少了,但我就是想回家,想將家鄉建設得更美好。”楊汶興告訴記者,家里對他的舉動也很不理解,“父母認為我應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上一個‘正經’的班。”
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楊汶興參與到當時村里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成了一名志愿者。在此期間,他敏銳地發現城市居民對農村自種自養農畜產品的需求。
在農村,不缺真正好品質的農產品,缺的是產品發掘和銷售渠道。“能不能建立一個平臺,把村里的產品賣出去,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他將這一想法告訴了萬勝壕村黨支部,該村黨支部書記程強當即拍板:“好啊,現在電商這么火,這可是個致富的好想法!”
2019年10月,本著“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增加村民經濟收入,帶給村民網絡便捷”的服務宗旨,在萬勝壕村黨支部的引領下,萬勝壕村紅色電商平臺成立了。
楊汶興負責開發、收集當地優質農產品,為當地群眾的“土貨”搭上電商快車。憑借著年輕人對網絡的敏感度,楊汶興親自為萬勝壕村的農副產品申請了品牌、設計了商標“固家祥”。利用短視頻、直播宣傳與小程序網店售賣相結合的方式,楊汶興通過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微店等網絡平臺,為萬勝壕村農產品打開了銷售渠道,將萬勝壕村的農產品推廣到了全國各地,創建當年就為村集體經濟帶來5萬元的收入。
“通過第一年對市場的試水,我對咱們當地的農產品還是很有信心的。”楊汶興說,“像我們以前作坊式的操作,小批量的時候沒有問題,如果想要擴大生產和銷售的規模,單靠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做到的。現在,我們正在建設加工廠和廠房,還準備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有了這個證之后,我們就可以加工出成套的產品,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為村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經過4年的經營,萬勝壕村紅色電商平臺的商品已從當初主營初級農業產品發展到今天的經營銷售鄉村莜面、鄉村蕎面、胡麻油、月餅、黃芪加工品、蒸鍋等特色農產品。這些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盤活了萬勝壕村的村內經濟,村里建立起的月餅饅頭工坊、蒸鍋加工店,沉寂許久的油坊、磨坊又開始運轉了起來。2023年,萬勝壕村紅色電商平臺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帶來28萬余元的收益。楊汶興表示:“下一步,我們計劃打造萬勝壕村自己的物流站點,延長產業鏈,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
■短評
近年來,固陽縣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憑借這股東風,一批優秀的年輕人響應家鄉號召返鄉創業就業,在田間地頭實現個人價值,以產興農、以企帶農,闖出新天地。
小小的電商平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極大的活力,讓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好處真正地惠及村民。垂直下單模式讓村民精準應對需求調整種植養殖計劃,產地直發模式也讓更多新鮮農產品走上市民餐桌。
憑借時代契機與自身努力,有越來越多的像楊汶興這樣的返鄉新青年成為電商新農人,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逐夢前行。他們奔波在原野山鄉,輾轉于各平臺直播間,在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的同時,也促進了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為鄉村振興注入勃勃生機。(文/圖 記者 李楷謹)
[責任編輯:任麗華]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